通讯员 王梓涵 王隆
在平利县洛河镇三坪村,放眼望去,远山叠翠,芳草清香,一派田园风光。乡间小道旁的曾家鸭蛋厂门前,一箱箱包装完毕的特级鸭蛋整整齐齐码放着,正准备装车发货。
走进厂房,负责人曾智在生产流水线上忙碌着,只见他拿着一本操作手册,弯下腰研究着机器上的显示屏和操作按钮。“这套智能禽蛋挑拣系统是我今年新购置的,有了它之后鸭蛋分拣既智能又高效。”
曾智今年58岁,平日里幽默风趣的他在加工厂里却是位一丝不苟的老师傅,这已经是他从事蛋鸭养殖、鸭蛋加工的第17个年头了。2004年,曾智偶然间了解到麻鸭养殖的情况,“政府提倡搞养殖,鸭蛋的经济效益也不错。”说干就干,曾智一次性买了5000只鸭仔,准备摆开架势大干一场。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饲养技术和经验,第一批鸭子的养殖无奈以失败告终。
虽然赔了钱,还遭到周围质疑,但倔强的曾智丝毫没有半途而废的念头。他痛定思痛,决心从养殖技术入手,“老话说得好,牛大自有破牛法,这难不倒我。”他先后赶赴陕西汉中、三原等地,来到当地规模较大的养殖基地参观学习,还购买了相关书籍钻研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养殖技术日渐娴熟,销路也慢慢打开。
2016年3月,鸭蛋市场遭遇了“寒潮”,收购价跌至2.8元/斤。曾智根据喂养成本计算,每卖一斤就要亏损7毛钱。一筹莫展之时,他想到了自产自销这条路子,“卖鲜蛋收益低,自己加工皮蛋和咸鸭蛋,价格不就上去了嘛。”他开始学习皮蛋、咸蛋制作技术,经过反复试验、配比腌蛋材料,曾家鸭蛋的产品升级终于取得了成功。从鲜蛋到皮蛋和咸蛋,从养殖户到供货商,这一次,曾智和他的曾家鸭蛋凭借上乘的品质和良好的诚信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多年来,曾智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建设鸭棚600平方米,厂房560平方米,配备鸭蛋腌制缸100个。现在,曾家鸭蛋已形成了集“养鸭——鲜蛋——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品常年销往陕西、甘肃等地的大型农贸市场和酒店。
曾智不仅铺开了自己的“致富路”,还在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上做出了“大文章”。在曾智的带动下,有18人常年在厂里务工,其中贫困群众12人,人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
“我主要把机器选完后的鸭蛋进行封装,每小时挣10块钱,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64岁的卢言翠是三坪村的低保户,丈夫早年患病去世,3个女儿出嫁在外,在镇村的帮扶和曾家鸭蛋的带动下,家庭条件逐渐好转。
在交谈过程中,曾智陆陆续续接到几通群众和村调解委员会打来的电话,俨然一个大忙人儿。其实,除了发展鸭蛋事业,曾智还曾是三坪村监委会主任,一直负责着村里的信访矛盾调处等工作。虽然今年换届后不再担任村干部,作为县人大代表的他仍然继续发光发热,主动担任洛河镇人民调解员,进组入户了解群众生活状况,解决群众生活困难,调解邻里纠纷矛盾。
“现在每缸能腌8000个蛋,今年我计划扩大规模,再增加20个缸,增配一条生产线,同时把网络销售的路子也打开,让曾家鸭蛋卖到更多更远的地方。”谈起发展目标,曾智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