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飒 陈楚珺
从单纯搞绞股蓝种植,到创办企业,搞科研。在从农业走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殷刚面临着很多问题。但科技二字,始终是他在这一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中化挑战为机遇的不二法门。
2019年9月,中国平利绞股蓝博览馆在殷刚的绞股蓝园区内正式开馆。这不仅是他多年来靠科技深耕的体现,也是平利绞股蓝产业发展的新答卷。
殷刚是平利县长安镇人,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学专业毕业后,开过百货商店、办过竹凉席厂,但事业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1999年初,平利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茶饮产业率先突破。殷刚感觉机遇来了,他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率先在自己的田坝里种植了3亩绞股蓝,没想到这3亩绞股蓝,年底出乎意料地赚了近万元,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第二年他又从长安农商银行贷款3万元,并把从村民手中租来的30亩地全部种上了绞股蓝。到2002年,建成高效茶园45亩。
本以为可以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但是随着绞股蓝产品市场的扩大,问题也频频出现:传统“沸水杀青,石炭烘炕”的加工方法产出的绞股蓝颜色泛白、口感不佳,在市场上遇冷。殷刚反复思考、学习,按照蒸气杀青原理,设计图纸、制定改装方案,研制出管道式热风炉,实现了绞股蓝茶叶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高效。加工出来的产品色泽纯正、味道香醇,深受市场欢迎。他研制出的两套设备也很快在全县普及推广。
再次大规模向市场进军,殷刚选择了从各大商超突围。2004年,他在西安100多家超市摆放了绞股蓝产品,但由于知名度不高,普通龙须茶销路不畅,经营不足4个月便无功而返。痛定思痛,殷刚及时调整经营理念,按照无公害、无污染的要求,在广佛铁炉、八角庙、魏汝、西河发展基地。在不断优化育种和产业标准的完善中,他针对绞股蓝大田生产人工除草投劳多的问题,采用营养钵育苗、农膜覆盖等关键技术解决了问题。
“质量是生命力,科技是生产力”。在几年的摸爬滚打中,很多问题都是依靠技术来解决的,这也让殷刚领略了科学技术的力量。他后期新建的120亩标准化绞股蓝产业园在科技力量的助推下,也带来了惊喜。产业园的单位面积产值和效益出现成倍的增长,资金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2006年,平利县申草园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殷刚开始主持研究绞股蓝新品种繁育及绞股蓝新产品开发。公司研发生产的绞股蓝龙须茶、绞股蓝袋泡茶、绞股蓝叶片茶、三元肽保健茶等茶品投入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销售网点延伸到了北京、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公司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2014年,申草园公司与陕师大合作的绞股蓝资源圃内,收集培育的绞股蓝亲本品种达到了54个,有效解决了品种退化、复壮和绞股蓝种子油用料新品种研发等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先后培育出的“平利1号”“平利2号”“福音”“秦珑”等新品种,为平利县建设中国绞股蓝第一县发挥了带头作用,其中“秦珑”的皂苷含量更是达到了15.8%,创造了中国之最。公司研发的“神草园”系列绞股蓝茶一经上市,便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在技术研发的同时,殷刚还大力开展绞股蓝种植技术培训等科普工作,3年共培训2000余人次,共计印发技术资料3000余份。公司通过抓点示范形式普及科技知识,通过典型引路样板示范,让周围群众学有典型,干有样板。
目前,平利县申草园茶业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茶叶基地2000亩,在基地乡镇建设初加工分厂12个,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经营实体。公司与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和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联合承建绞股蓝资源圃100亩,并带动了平利县3500余户农户发展绞股蓝标准化基地23000余亩,辐射带动发展绞股蓝基地10万亩。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他着眼地方经济建设和本地人民脱贫致富。依托公司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科技力量为支撑,采用流转土地、提供就业岗位、临时用工支付劳动报酬、企业分红、产业帮扶、定单农业、技术指导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助学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确保公司帮扶贫困全部脱贫。在长安镇中原村、正阳镇南溪河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致贫原因和家庭实际情况进行直接帮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业绩突出,殷刚本人于2004年获得平利县首届乡土人才拔尖奖,2016年他被认定为高级职业农民。公司先后取得了19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发明专利,2项科技成果,“无公害绞股蓝系列标准研究”获得安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和陕西师范大学“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中,开发出的绞股蓝三元肽降压保健茶、γ亚麻酸绞股蓝种子油、绞股蓝超微粉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对促进绞股蓝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提升平利绞股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绞股蓝产业里,有些人是把它当获利的工具,有些人是在获利的同时,会想怎么把这个产业推着向前。通过这么多年和老师们的学习,我有责任把这些老师们的心血继承和发扬好。把这个造福人类的产业发展好,这20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是绝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殷刚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