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丕
4月的春光,明媚柔和,斑驳光影透过嫩绿树叶洒在校园里。
一年前的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走进这个校园,与师生们亲切交谈,并询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一年后,一群群孩子在操场上排着行列整齐的队伍,跟随着老师,一板一眼的展露拳脚。
“习武术、传武德,站如松、坐如钟,扬武魂、强体魄,出南拳、踢北腿……嘿……哈”在动感的背景音乐下,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动作协调一致。
学生们的飒爽英姿也为操场护坡上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两行字作了生动的“注解”。
2020年6月,由传统武术改编创作的大课间操在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扎下根来。该校校长吴锦鹏说,“学校专门聘请安康武术运动中心马小伟老师作为学校专职武术教练,以武术课程、武术大课间、武术社团为抓手,通过自行编排武术动作,自行配音填词,创编了这套校本教材,率先启动武术进校园活动。”
不仅仅有武术大课间操,在该校,还有很多课程提供给学生。老县镇中心小学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不断地提升。
吴锦鹏告诉记者,学校坚持以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完成好国家课程学习任务,加强学科德育融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开设好具有地域育人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
每一位学生都值得期待
在该校的美术室里,几幅刚刚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美术作品摆在了桌子的显著位置,画面中,家园在绿水青山中隐约可见,劳作的人们努力而幸福,社区工厂里的人们脸上也洋溢着笑容。
“每周二、周四下午开展活动,每名学生至少能参加一个社团活动,学生有了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培养了兴趣,张扬了个性。”对于学生们的变化,美术老师余霞深有感触。四年级二班的张逢圻同学,对机器人非常沉迷,因为兴趣都在做手工上,慢慢变得不爱写作业。但是老师通过观察,发现他做的机器人、手枪等模型很逼真,知道了他的这个特长后,美术老师送给他很多手工纸,鼓励他做。张逢圻兴趣极高,每个星期都有两个新作品出来,他的爱好让他很有成就感,人变的越来越自信了,各科作业也能及时完成。
老县镇中心小学以活动为载体丰富课程,学校认真开展了体育艺术、科学、读书等特色活动和各类特色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组建了管乐、武术、足球、机器人、舞蹈、剪纸、泥塑等十多个精品社团。
这些社团就像肥沃的土地,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让他们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
学校还积极为师生搭建展示交流平台,管乐社团经过5个月的刻苦训练,能够流利吹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和《人民军队忠于党》歌曲,录制的视频在全市管乐展演中获得“二等奖”;自编大课间武术操《梦想启航》已经成型,并被央视五套关注播出,武术社团在陕西省第二届“武林大会”开幕式表演获得“最佳表演奖”,录制的大课间武术操视频,在全市大课间操展演活动中获得“特等奖”;朗诵情景剧《大山里的温暖》在全省“爱挑战”现场展演,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6名教师荣获“省级优秀管理员”称号,32名参演学生被授予省级“才艺之星”。
去年暑假,学校还组织了“红色乡村儿童国画夏令营”活动,5名学生的国画作品在中央数字电视台书画频道举办的“经典传承--全国少儿国画大展”活动中,1人获特等奖,3人获传承奖,1人获优秀奖;机器人社团在陕西省第二十届中小学电脑制作省级决赛中,取得了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佳绩,辅导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正值午休时间,记者在老县镇中心小学看到,六年级一班的三十余名学生坐在教室里,每个人面前的桌子上都有一台仪器,学生们熟练地操作着仪器,每次使用半个小时。该班老师王艳说,这些仪器是专门矫正视力的。
除了专门的视力矫正仪器,在社会各界的支援下,学校11间教室和7间功能教室全部安装了护眼灯,一至四年级安装了坐姿矫正器,所有学生均享受到了“爱心大礼包”。
德育教育浸润整个校园
身处老县镇中心小学校园,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整洁而有序。
中午时分,全体学生分批次在饭厅打饭、吃饭,已经吃完饭的同学在整理校园和教室卫生,整个校园整洁干净。随着校园铃声的响起,休息时间结束,每一位学生都安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做题、写字。
学校坚持抓好“一条育人主线”,落实育人“四项重点工作”,着力培养精神文明、体魄强健的时代新人。
“一条主线”是以“感恩教育”为主线,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以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师长、感恩他人、感恩自然五个系列,把党和国家规定的学校德育的七个方面主要内容落小落细落地。“四个重点”是常规育德、课程育德、活动育德、实践育德。以加强班级和少先队建设为抓手,落实了班级工作的日常检查考核、主题班队会、升旗、节日纪念日活动等德育常规工作。落实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主课程地位,选齐配强了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道德法治教师,加强道德法治教学研讨,各学科落实了学科融德,恰当、深入挖掘学科德育落脚点,做到学科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绿色发展教育系列等校本德育教材。
同时,按照班队一体原则,合理安排了班主任队伍,班主任同时担任该班的中队辅导员,使少队工作和班级建设有机融合。各中队组织了“教导记心间,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牢记教导健体魄”等系列主题活动,组织了全省直播的“迎接少代会,争做好队员”主题队会。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教育引导少先队员从小听党话、跟党走。
“这一年来,学生们的变化非常大,他们现在明理知礼,我们当老师的看在眼,高兴在心里”吴锦鹏说。
学校还通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网上学雷锋”活动、“厉行节约,拒绝浪费”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将来努力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充分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安排以劳动实践、感恩教育为主的德育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寒暑假里通过实践,学会应有的生活技能,跟着父母体验工作的艰辛,帮家长完成家务等。
西交大附小、安康高新一小、汉滨区汉滨小学和该校结成了帮扶共建关系,提高了学校育人实践水平。同时,学校把社区工厂作为劳动体验基地,把蒋家坪茶山作为学校的劳动实践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在“文明精神、野蛮体魄”的校训;“阳光健康、文明向上”的校风;“敬业爱生、因材施教”的教风;“好奇、乐学、善思、有恒”的学风影响下,老县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沉浸在幸福中。
变化在这里悄然发生
作为教学成果的体现,学生的变化是巨大的,同样,老师的变化也是巨大的。吴锦鹏校长告诉记者,“多层次的培训,让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再通过学校的二次培训,让全体教师享受到研修培训带来的实惠。”
学校坚持教学一日常规工作,每天对课堂授课情况进行巡查和反馈,通过教案教研组周查,教务处每学期组织教师常规教学工作检查3次,并抓实通报反馈和问题整改。经过这样的实践,老县镇中心小学也将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归纳总结,探索尝试了备课管理改革,秋季选取三、四、五年级语文学科,实施电子备课,通过一学期的尝试,这三个科目的备课更深入,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立了学科研修伙伴帮扶结对机制,立足课堂教学,抓好“三课”研讨(即:教师的常态课、课题组的展示课,学科组的评赛课)。实施教师校本研修“八个一”,即:录制一节课堂实录、撰写一篇教学论文、上传一篇教学设计、制作一个精品课件、总结一篇教学反思、参与一个教研课题、承担一次研修主题发言、完成一本研修手册。以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师生的基本技能和文化底蕴,组织开展了“经典诵读”系列展示活动、教学能手评赛活动、教学质量分析研判活动、教研成果征评汇编活动、体艺竞技活动展示、书画作品展示展评等活动。2名教师录制的学科德育精品课上报市级参评,25篇论文上报县级参评,汇编了《校园新视点》、《教研文集》等7种教科研成果集,德育校本教材荣获市级“一等奖”。
曾经缺少课程资源和老师的困境,如今在老县镇中心小学已不复存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该校开通运用各类管理平台20余种,充分发挥陕西省教育人人通平台、陕西省教育扶智平台、陕西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的作用,通过教育扶智平台与西安交大附小结成帮扶学校,经常开展学科直播课程和主题讲座,促使两校教师交流互动,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运用教育信息化的优势,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教科研综合能力。学校也荣获“陕西省教育扶智平台应用先进单位”。组织36名教师参加信息技术2.0教育能力提升培训,选派2名青年教师参加信息技术2.0整校推进培训,3名校(园)长分别参加了岗位提升培训,1名教师参加了全省少先队辅导员培训,3名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的浸入式培训,1名教师参加陕西省STEM教育线上培训,20名骨干教师参加省级中小学教师分层选学示范建设项目培训。
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带动下,该校国家级课题《传承中华文化与构建书香校园的实践研究》于2020年9月顺利结题,结题县级小课题2个、校本小课题4个;新立项一个国家级课题《培养学生良好坐姿》、市级德育专项课题2个、县级课题2个、校本小课题5个,确保教师全参与,学科全覆盖,促进了教师教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在学校调研时强调:要全心全力高质量办好老县镇中心小学,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时间,把老县镇中心小学打造成“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温馨校园示范校。
如今,这一目标越来越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