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金山
深冬时节,地处巴山深处的平利县正阳镇南溪河畔,依旧山披“绿装”,邵安财一有时间,就会到河畔的茶园,一会儿看看,一会儿瞧瞧。
40岁的邵安财,就出生在平利县正阳镇南溪河村,儿时便有个愿望,在家乡干点事,筹资开宾馆,由于缺乏经验,赔了几十万,经历失败后的邵安财,不想就这样放弃,准备发展高山茶叶,于是在自己山地里种植了40亩茶,却因没有技术,加之交通不便以致血本无归。接连的失败,让原本殷实的家迅速衰落,自己还背上了一身债务。
2012年,落下一身债务的邵安财只好背井离乡,日渐贫困的家,也被评为了村里的贫困户。
为摘掉贫困帽,早日还清债务,邵安财没日没夜地忙碌在厦门,先后干过销售、运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邵安财终于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可是长时间还债,家依然非常贫困。
五年的漂泊,让邵安财成熟了许多,也学到了不少经验,思乡之情更加迫切。
2017年务工回家的邵安财发现,家乡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己年年在外务工,除了把债务还清,依旧一贫如洗。看着渐渐老去的父母,回想着帮扶干部时常讲解脱贫好政策,邵安财萌生了在家创业的想法。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全村除了自家的40亩茶园外,大约还有600余亩茶园处于荒废状态,随着易地搬迁地不断深入,茶园荒废面积还在增长,而且全村没有一个茶产业带头人,另一方面正阳镇政府近年来也在大力扶持茶饮产业,他还从帮扶干部口中了解到,南溪河村2018年将硬化他茶园旁边的6公里产业路,这更加坚定了邵安财在家创业的决心。
说干就干,他决定首先从自己家那40亩荒茶园着手。
以前的失败经验告诉他,干事创业光凭一腔热血是行不通的,还要有技术。邵安财首先去了“茶都”福建安溪,扎实学习了2个月,掌握了基本的种茶、制茶技巧。学成回家后,便每天起早贪黑的对自己荒废的40亩茶园进行改造,通过几个月的辛勤耕作,他的40亩茶园终于变得生机勃勃。
2018年,邵安财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购买了炒茶机,成立南溪河村第一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起来了,茶园也管护起来了,由于他家的茶园在位于海拔1500米的上山,加之他全程使用有机肥,炒制出来的茶清闲可口,啜饮一口,齿颊留香,所以生产出来的茶十分受青睐,市场供不应求。当年就盈利15万元,他也被镇上评为“自强标兵”,成了村里的种茶模范。
初步的盈利,让他看到了高山茶的价值与商机,他决定继续扩大规模,带动相亲们一起走上因茶致富的路子。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扶贫工作队,得到了工作队的肯定,于是便和扶贫工作队一起规划南溪河村的茶叶发展“蓝图”。同时动员和鼓励周边群众发展茶饮产业,由于百姓常年都是种植玉米、洋芋,不愿改变种植意愿,担心发展茶叶有风险,为了做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他自费购买茶叶肥料、茶籽、茶苗免费发放给有意愿发展茶叶的贫困户,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并签订保价回购合同,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2020年南溪河村的茶园已经由以前的100亩发展到现在的800亩,之前荒废的茶园已有400亩进行了改造并投产。今年邵安财共收购贫困户鲜叶3000余斤共计180万元,辐射全镇三个村150余户,同5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产品回购协议,为茶农免费发放茶叶肥料18吨,开展茶叶技术培训3次,发放劳务工资约6万元,累计带动贫困户70余户,户均增收1000余元。
“2018年初,我靠摩托车往返12公里将工人们载上茶山采茶,现如今6公里的产业路全部硬化,我更有信心了,接下来我将继续加大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同时扩大栽种面积,让搬迁后的 ‘闲地’变为致富的‘宝地’。”说起以后的发展计划,邵安财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