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健
晨雾缭绕岚河畔,黛色远山倒映如画。错落有致的中式现代民宿间,游客细品农耕文化墙与复古磁带墙,沉浸于山野宁静。曾经的闭塞山村——岚皋县佐龙镇马宗村,如今已成“网红打卡地”,生动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篇章。
环境蝶变 筑巢引凤
“以前污水横流、杂物乱堆,现在路宽厕净,连菜园子都成风景了!”马宗村一组村民王庆翠感慨的今昔对比,源于一场深刻的人居环境革命。2022年起,佐龙镇以“千万工程”为蓝本,强力整治村容:拆除违建20余处,新建垃圾分类点13个、星级公厕7座,铺设污水管网28户,栽植绿化果园50亩。同时,巧用170万移民后扶资金,实施“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专项行动,累计撬动各类资金3000万元,统一规划、统一施工、以奖代补,对28户实施星级和美庭院改造。
小细节撬动大变革。村里将农耕文化融入建设,收集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老物件,打造40余米文化墙,修复3公里观光步道,建成“梦见蓬莱”吊桥等打卡点。老宅老院变身“乡愁记忆馆”,废弃农具化作镜头里的“艺术品”。人居环境的焕然一新,为乡村旅游铺就了坚实基石。
产业“聚变” 集群生金
“‘五一’期间接待28桌,收入超2万元!”说起今年的生意,兴源农庄业主陈伦秀喜上眉梢。她经营的农家乐主打的本地散养土鸡、无公害蔬菜备受游客青睐。面对涌来的研学团队,陈伦秀计划再投60万元扩建民宿,打造“吃住玩一条龙”体验。
陈伦秀的农家乐升级之路,是马宗村旅游产业“聚变”的缩影。佐龙镇党委、政府借力“归雁经济”,引进社会资本3000万元建成高端民宿3处,并开发星空露营基地,形成“高端民宿引领、农家宾馆补充”的集群效应。早在2003年就开办“老牛农家乐”的王本存一家,从最初仅能接待2桌,发展到承接各类宴席,年收入超10万元。在示范带动下,村民纷纷盘活闲置农房,“民宿+文化体验+生态观光”模式日渐成熟。
佐龙镇党委书记毕双平介绍,目前马宗村拥有农家乐18户、民宿3家,累计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户均增收1.2万元,产业从“单打独斗”迈向“集群共赢”。
人才归巢 端稳“金碗”
“以前在深圳打工,如今回乡创业开农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去年,村民林太奎投资20多万元改造庭院,农庄国庆开业首日便迎来四川和西安等地的游客。他的选择并非个例,依托“以奖代补”政策,马宗村撬动民间资本320万元,引导28户村民投身旅游产业。
村民王庆翠的经历更具代表性。曾经她靠种菜打零工维生,“五一”游客的激增让她灵光一闪:“我家住在村口,游客常让我做饭,不如开农家乐!”她拿出10万元积蓄改造房屋,预计今年“十一”开门迎客。“金马阁”店主王忠则深挖生态价值,增设农特展销区,将土鸡蛋、山野菜变成热销“伴手礼”。更多未能直接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也通过订单种植、生态养殖,端稳了“旅游饭碗”。
更可喜的是,村集体探索出利益联结新机制:牵头收储盘活闲置宅基地3处、房屋1处,流转土地100亩,成立劳务公司,串联企业、农户。村民通过租金、务工、分红多渠道增收。去年村集体经济收益71.97万元,户均分红360元,带动230人次务工,发放工资30余万元,共享发展红利。
品牌塑魂 名片更靓
近年来,依托“梦见蓬莱”景区核心,佐龙镇串联凤栖云舍、十里荷香等景点,整合蜡烛山、岚河资源,精心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擦亮文旅融合新名片。
马宗村借势发力,积极拓展品牌内涵。今年,吸引陕西师范大学、安康学院等高校设立研学基地,沙滩音乐节、农耕体验等活动吸引游客5000人次,拉动消费50万元。去年,“芳华雅居”民宿新增“围炉煮茶”项目,让游客体验到“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独特魅力。
如今,“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生态强镇”的蓝图正化为现实。“从‘一片美’到‘处处美’,从‘好风景’到‘好钱景’,马宗村的蝶变印证了守住绿水青山,方能收获金山银山。”佐龙镇党委书记毕双平表示,“要持续深化‘统、谋、建、融、热’五字要诀,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群众,绘就乡村共富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