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马安妮 罗少杭 刘秋洪
在秦巴深处,岚皋县石门镇庄房村三组党员苟新寿身体力行供养着三位残疾兄长40余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宣言,他用最朴素的坚守诠释着承诺与大爱。
4月14日,经历了几场倒春寒后,气温终于回升,苟新寿打算给二哥洗头,只见他弯下腰,用毛巾吸取温水,轻轻浇在二哥花白的头发上,用布满老茧的手掌仔细揉搓着。
苟新寿今年65岁,两个儿子都在城里务工,近几年家中添了孙子,老伴也进城带孙子了。本该是颐养天年、儿孙绕膝的年纪,他却依旧守在老家,照顾着三位兄长。
“他们这个状况离不了人,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苟新寿笑着说。一屋四人,除苟新寿外,其余三人都存在智力、肢体残疾,苟新余、苟新玉是苟新寿一母同胞的两个哥哥,李元升则是他儿时的邻居大哥,他也早已视李元升为亲兄长。
洗完头发,苟新寿、苟新玉、李元升三人坐在板凳上乘凉,苟新寿对李元升打趣说:“送你去敬老院享享福好不好啊?”李元升连忙摆手,结结巴巴地说:“我不……不去,住……住在这才……才舒服。”
苟新寿年纪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如从前,许多人都建议他将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大哥送去敬老院,自己也轻松一些,但他却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一是他要履行对李元升父亲的承诺,二是他与李元升在这40多年里建立起来的感情,已然超越了血脉。
“李叔离世前夜,躺在床榻上握着我的手,把元升托付给了我,还对我说,别人他都不信任。虽然那时家里条件很困难,但我年轻啊,我不服输,我相信我能照顾三个哥哥。”当时年轻气盛的苟新寿并没有意识到“多三个人、多三副碗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家里还有6张嘴等着吃饭,三个哥哥还要治疗吃药,所以只要是挣钱的活路我都做,割漆、养蚕、养猪、养牛,有时候还给人家修土墙房子,再打些零工。”苟新寿回忆起从前在田垄间穿梭、昼夜忙碌的日子,也正是因为肯吃苦、能吃苦,才挺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苟新寿还是有着3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很受村民敬佩。他不仅踏实、肯干,用勤劳的双手养活了一大家子人,还积极参与村上的各项公益事业。
“作为一个党员,就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什么时候,党员就是要冲到前面,给乡亲们作表率。地震募捐、关爱‘三类儿童’募捐,哪怕是‘水滴筹’,我也是尽力多少捐一些,村上组织搞环境卫生整治,那更是要积极参与。总之只要自己的生活过得去,就希望大家都过得好一些。”苟新寿说。
中午时分,从地里忙完活的苟新寿赶忙回家开始拌猪食喂猪,之后穿上围裙走进了厨房,豆瓣酱炒肉、白菜豆腐汤等家常菜陆续出锅。兄弟四人一如往常围坐在餐桌旁,苟新寿一边吃饭,一边招呼着身边的“老小孩儿”们。
“人是感情动物,无论有没有血缘关系,我们都是一家人,我当然要尽力把他们照顾好。现在我还能自食其力,可以种洋芋、苞谷、油菜,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他们一口吃的。将来哪天我动弹不了了,还有我的儿子们,这是践行承诺,也是不负良心。”忙碌完家务的苟新寿,站在院坝里沐浴着春日暖阳,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他“一诺四十年,青丝成雪终不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