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丽
“胡书记,我们舍不得你走!”
8月的月河村,蝉鸣声声。恒口示范区月河村驻村第一书记胡瑞芳两年的任期即将结束,村民们纷纷表达不舍。
“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2023年8月9日,肩负着安康市残联的嘱托,胡瑞芳踏上月河村的土地。两年来,她的足迹遍布村里的每一条巷道、每一户院落,把村情民意摸得透透的,也把实事办到了村民心坎上。
“这广场就是胡书记跑前跑后争取资金建的!”在新建的孝义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指着平整的场地、齐全的健身器材,语气里满是自豪。这个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场所,如今成了村民最常聚集的地方。广场的文化墙上,“孝义”二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见证着村庄的精神风貌一天天提升。
“修路、搞绿化、建广场,帮我们找产业、谋增收,我们都记着哩!”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细数着两年间的变化。民朋鑫合作社负责人吕爱民接过话头,黝黑的脸上既有丰收的笑意,也藏着离别的不舍:“胡书记就是我们产业发展的‘领路人’,她不仅帮合作社争取产业扶持资金,还指导我们规范运营,建成了市级残疾人产业就业示范园,带动不少脱贫户和残疾人在家门口挣钱。今年天旱,桑园眼看要减产,她急得天天往园里跑,很快协调来资金买了抗旱设备,帮我们扛过了难关。”说着,他指向不远处正在施工的水塔,“为了彻底解决灌溉问题,她又争取了新项目,以后我们发展就更有底气了!”
村党支部书记李云义说:“胡书记是个踏实人,老百姓都认可她。她承诺给村民办的实事,件件都落到了实处。这两年,她忙着协调项目、对接资源,村里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能有这么大进步,她功不可没。”他特别提到,在胡瑞芳的推动下,月河村扎实推行“两说一商”“道德评议”“三力联调”机制,常常用“院落会”的形式协调村务、倾听民声,用“法理情结合”的办法化解矛盾。目前,月河村是恒口示范区唯一的“零上访”村。
近80岁的李云忠用“三股劲”评价她:“小胡身上有股子让人佩服的劲。对我们老百姓有‘亲劲’,待老人就像待自家长辈;抓工作有‘韧劲’,问题不解决绝不撒手;干事业有‘拼劲’,经常忙到半夜。”村民郭联惠补充道:“每周五的卫生检查,她带着我们‘妈妈卫生检查团’从无例外。去年冬天降温,她感冒没好还坚持带队,我们劝她歇着,她却说答应大家的事,不能耽误。”
“胡书记来了以后,路灯亮了、路宽了,村子也干净整齐了,日子越过越舒心!”村民们的话里话外,满是发自内心的认可。而胡瑞芳总是笑着回应:“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再累也值。”
“让每件小事都成为幸福的起点”
与想象中的美丽乡村不同,胡瑞芳初到月河村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主干道尘土飞扬,不少村民房前屋后堆着杂物,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有待提高。她心里清楚,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得从家门口的小事做起,用点滴改变攒出村庄的“大蜕变”。
到任第一天,听说市里要召开“五美庭院”建设现场推进会,她立刻赶去观摩学习。回来后,她决定以“五美庭院”创建为抓手改变村容村貌。一开始,她用“院落会”给村民讲标准、谈好处,可不少人心里犯嘀咕:“不就是打扫个卫生吗?搞这些虚的干啥?”
胡瑞芳没有气馁,她带着党员示范户先干起来——清理杂物、栽花种草、规整院落。当“流动红旗”挂上首批20户示范户的门头时,村民黄福英急了:“我家院子比他家收拾得还干净,咋没评上?”这份“不服气”,反倒点燃了全村的创建热情。
每周五的卫生检查,渐渐成了月河村的“新民俗”。起初,“妈妈卫生检查团”还得敲门提醒,后来,村民们主动招呼:“你们来啦?快进屋看看,我们早收拾好了!”大家的态度,从“要我清洁”变成了“我要清洁”。仅仅四个月,月河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23年12月,月河村获评市级“五美庭院”示范村,村民李云胜家还成为省级示范户。
胡瑞芳牵头制定的《月河村村容村貌提升建设实施方案》,既有规划又接地气。她跑部门、对接资源,争取到项目资金后,带领村民先后完成2300余米主干道的绿化、美化、亮化,绘制了5面主题文化墙,改造了69户40个院落。就连曾经堆满垃圾的下河口,也变成了村民散步的景观长廊。如今,硬化道路通户达院,垃圾分类整齐有序,80%的农户庭院都达到了“净美”标准。凭借两年的扎实建设,2025年5月,月河村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
更让村民暖心的,是她对特殊群体的牵挂。84岁的残疾老人刘德英,一直住在老旧土房里。胡瑞芳听说后,先联系医生上门帮老人办了残疾证,又一次次上门跟老人、子女沟通,讲住房安全政策,打消老人“怕给子女添麻烦”的顾虑。最终,老人搬进了儿子的安全住房。
提起村民陈德田家的境遇,胡瑞芳语气沉重:“这家人原本日子挺安稳,可接连遇上家庭成员患病去世、意外伤残,太难了。我们把医疗救助、残疾人补助这些政策都落实到位了,能帮的都尽力帮,可看着他们受的苦,心里还是不好受。”说着,她指向新建的卫生室,“所以我们更得把能做的事做好,让乡亲们少受点难。”
为了让村民看病更方便,胡瑞芳多方协调,建成了恒口首个有专科医生坐诊的高标准村卫生室,市残联还投放了康复器具,村民有需要就能免费借。
在帮扶特殊群体、持续改善医疗条件的同时,胡瑞芳深刻认识到:要让村民真正过上好日子,必须破解就业难题。通过细致走访,她梳理出三类典型的就业困难群体:文化程度不高的待业青年、需要照顾家庭的留守妇女,以及仍有劳动能力却被用工单位拒之门外的“超龄”村民。“要让特殊群体通过劳动实现价值!”秉持这样的信念,她探索出村集体主导的生活服务公司模式,力争通过分类培训、精准对接,帮助这些群体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让闲散劳动力有活干,既能解决就业难题,又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还能壮大集体经济,这是实实在在的‘多赢’好事。”胡瑞芳如是说。
“在有限的任期里,多做些有意义的事,让村子变个样,让乡亲们日子好过点。”这是胡瑞芳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用两年时间践行的诺言。
“把未完成的梦想托付给后来人”
虽然即将离任,胡瑞芳的办公桌上却多了一份特殊的“作业”——驻村工作交接清单。纸上,不仅记着已完成的工作、待推进的项目,还有对村子未来的规划,字里行间都是对月河村的牵挂。
翻开清单,产业发展的“成绩单”格外亮眼:200余亩“桑粮套种”高效桑园亩产值突破6000元,带动50余户村民就业,“山上牛羊、川道桑粮、庭院果蔬”的立体产业格局成形……但胡瑞芳想得更远,她知道,乡村振兴不是“一阵风”,得有长远规划。
近半个月里,她和村“两委”干部反复研讨,结合月河村的资源优势,凝练出了“巩固盘活一产,吸引二产企业落地,探索家政服务三产路径”的发展思路,还绘好了未来五年的蓝图:利用村子的区位优势发展农旅融合,先建停车场、装充电桩打基础;搭就业中介平台,开展护工、家政培训……这些没来得及落地的想法,她都一一写在清单里,盼着继任者能接着推进。
夕阳透过村委会的玻璃窗,在桌面的工作日志上投下光晕。胡瑞芳翻看着两年的工作点滴,眼里充满欣慰:“这两年驻村,让我真正懂得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刚开始总想着要给村里做点啥,现在明白了,教会村党支部自己‘捕鱼’才是真本事,要指方向、建机制、教方法、找路子。”这两年,她倾注心血打造的党建“234”工作法、“四支队伍”包组联户机制,以及带出的“妈妈卫生检查团”,如今都已深深扎根月河村。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村子发展才有长久活力,这才是我驻村工作的最大价值。”说着,她轻抚着日志封面,“这里面装着乡亲们最真实的期盼,我会好好珍藏。虽然要走了,但月河村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以后我会常回来看看,看着这支队伍带着村子越来越好。”
胡瑞芳也用两年驻村路证明: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就会把你记在心里。
“胡瑞芳在月河村驻村工作中得到群众如此深厚的认可,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在安康市残联理事长刘璇看来,这正是全市残联系统服务中心大局、倾力奉献为民的生动缩影。“我们将激励更多残联干部以胡瑞芳为榜样,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实践中锤炼作风、增长才干,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贡献残联的智慧和力量。”刘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