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根脉在乡村生生不息,中国乡村无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承载地。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恒口,这座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小城,正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它的魅力与活力。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党建的旗帜引领方向,“自治”领航、“法治”固本、“德治”润心,三治结合,共同推进着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绘制出一幅美丽而和谐的乡村画卷。
《水经注》中称“月河”为“月谷川”!东临恒水、南带月谷,倚巴山、靠秦岭,东西为纵,南北为衡,当恒河甘泉流入月河入口成为汉江的支流,因此得名-衡口。恒口示范区位于安康市中部月河川道中上游的恒口盆地内,距安康中心城区约19公里,总面积383.31平方公里,辖96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超过22.6万人。
近年来,恒口示范区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秉持“文化兴区”的理念,积极依托艺术赋能乡村建设:以新时代文艺探索恒口之美。始终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重构新时代乡村文化秩序,增强乡土文化自信,建设乡村现代文明,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文艺的舞台上,文艺创作者们用诗歌赞美恒口的山水,用画笔描绘恒口的风情,以饱满的热情和独特的视角,展现着恒口的美。
地域文化,乃是恒口的灵魂所在。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恒口深厚的地域文化便是其发展的根本与泉源。
当下小萝卜大丰收,“供销社+合作社+监测户”防返贫机制,在这片土地上精心编织着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把艺术写在大地上,艺术家们深入挖掘那些古老的传说、独特的民俗,让被岁月尘封的文化瑰宝重新绽放光芒。透过文艺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恒口的历史脉络,感受到了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
这是丰收的喜悦,这是和美乡村的希望,稳生产、畅销路、促增收,让百姓笑容因收获而灿烂,让集体力量因协作而凝聚,让企业前景因产业而光明。艺术家们用艺术的力量,凝聚人心,激发斗志,让每一个恒口人都为家乡的发展而骄傲,为家乡的未来而努力。
山水情,艺术梦,文化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更离不开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马克斯·韦伯:“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恒口文联刚起步,近年来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文联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紧紧围绕示范区重点工作,发挥文艺优势,为恒口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艺术赋能乡村建设,以新时代文艺探索恒口之美;发挥文艺优势,助力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一年来,紧紧围绕示范区重点工作,结合示范区经济发展、德治教化、基层治理、人文恒口等核心工作巧妙融入文学中,先后组织“龙腾盛世欣·孝义进万家”文艺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年货节义写春联、文艺下乡进社区、示范区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20余场次;挖掘地域文化走进恒口老街采风、写生,组织插秧节书画写生等活动15场次。通过主办、承办、协办、联办、邀约座谈交流、走亲访友、赏景观山等灵活方式,挖掘地域文化,受到社会各界赞誉,提升了恒口对外影响力,先后在“学习强国”“安康日报”“三秦散文家”等文学平台刊发涉恒文学作品80余篇;出版写生画册2期、《散文视界》专刊6篇;“相遇南山云见·邂逅诗意生活”摄影大赛征稿100余幅;出版书画集1册;书法、绘画、剪纸等30余幅作品,刊发于各个平台。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文艺界积极性,搭台子、组队伍、作引领,发挥文艺优势,全力促进示范区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一年来,文联组织“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先后开展“文联+部门”走进雨帽岭、南山云见等助农及书画名家进恒口活动2次;“文联+企业”“文联+社会团体”“文联+专家学者”“文化+地域”等文艺交流活动,先后有陕西当代国画艺术研究院、陕南画院等多批次全国各地艺术家来恒采风、写生活动;目前,已有5个书画艺术团体走进示范区;汉滨、汉阴、宁陕、平利、岚皋等外县作家20人次来恒采风;累计中、省、市等来恒艺术家多达40人次。其中中国散文学会、西安晚报组织第九届华语青年散文大赛走进恒口采风,作品《有一种绿叫恒口绿》荣获金奖,由贾平凹老师亲自为作者颁奖。文艺创作整体呈现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良好发展势头。
社会效应逐渐凸显,充分发挥文联连接文艺资源(文艺工作者)与党和政府的纽带作用,发现和挖掘文化品牌资源。目前已与陈长吟、李茂询等恒口籍各类文化名家15余人取得联系,通过“文化助农”“文化旅游”“人文恒口”“文化下乡”“地方文化”等多种活动方式,引领广大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增强活力,助推经济,挖掘更多灵动的人文故事,产生经济效能与文化品牌价值。
强队伍,走基层,有特色
文化的魅力在于根植于本土生活,文化的感召力在于个性鲜明。
艺术赋能乡村建设。艺术家们走进这片土地,用他们敏锐的感知和灵动的双手,捕捉恒口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强队伍,走基层,有特色。用艺术点亮乡村,让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美化环境,激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持续服务建设阵地。发挥团体会员作用,围绕党工委、管委会核心工作,2025年培育创作基地和采风、写生基地挂牌,鼓励创建文艺家工作室;组织文艺活动,积极推进“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农旅融合”,以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扩大“文化强区”辐射效应,打响恒口文旅品牌。以个人会员扎根单位内部,依托工作室,关注全区文化建设,将文艺活动与校园文化艺术节结合,组织画展、读书会、写生、采风系列活动;培育校园文学社团;开展作家进校园;开展各类征文;组织摄影、绘画线上线下活动。
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引导文艺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公序良俗,树立新风正气。加强县域内、省内外交流,组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定期开展内部会员与外界文艺名人、能人之间的联络交流;组织联络省散文学会、读书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平台,围绕恒口业态布局,扎根本土、立足生活,开展真情实感的创作交流座谈会;持续分阶段组织域内文学艺术交流活动,挖掘发现培养一批本土的文艺领军人才,特别是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摄影、民间文艺等领域的引导。
抓点带面助力文化振兴。立足恒口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深度挖掘文化底蕴,充分系统化地重建淘金文化、蚕桑文化、非遗文化、移民文化等,每年筹备文学论坛活动。围绕淘金文化,组织专题交流活动;积极对接做好“陈长吟文学馆”前期筹备工作。以文塑旅,借助文化名人、文化名片、文化底蕴,通过第三视角提升恒口的综合实力和对外品牌。
统筹兼顾用好社会力量。改变活动形式,依托省散学学会安康分会、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安康达德书院等多种社会组织,策划活动,团结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恒口大地,讲好恒口故事、传播好恒口声音,展现恒口新形象。筹备发现培育本土作家协会、美术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舞蹈协会人才,逐步壮大文艺团队。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文艺创作,围绕挖掘恒口地域文化创作思考。充实文艺家协会会员,做好摄影、美术、音乐、写作等团体会员储备发展。
如今的恒口,道路宽敞整洁,村庄绿树成荫,产业蓬勃发展,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党建引领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恒口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之路。“自治”领航,“两说一商”激发社区活力,让村民们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主人。“村庄治,则天下安。”在自治的道路上,大家齐心协力,共商发展大计,为乡村的未来描绘出美好的蓝图。“道德当身,不以物惑。”良好的道德风尚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恒口人的心灵。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尊老爱幼蔚然成风,艺术文明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绚丽绽放。
下一步,恒口示范区文联将重点围绕助力文化兴区,以文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应有作用。以文艺为笔,以梦想为墨,立足本土文化、依托本土资源、突出本土特色、展现本土风情,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文化。
(作者系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安康分会游记专委会主任、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康市诗词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