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涛
近年来,汉阴县漩涡镇充分结合自然资源禀赋,聚焦区域优势领域,积极抢抓苏陕协作机遇,持续加强对接、深化协作,推动这片镶嵌在秦巴山间的梯田沃野,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破浪前行,成为驱动乡村发展、扮靓乡村风貌的新引擎。
产业筑基:一粒米的蜕变之路
提起农村近几年的变化,漩涡镇田凤村65岁的吴老伯深有感触:“这两年村内变化很大,不仅生活环境比以前好多了,而且人气也旺了,以前村内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外出谋生,如今随着村里稻米产业发展,返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原本荒芜的田地也重新利用起来了。”
田凤村是传统稻作区,虽坐拥优质富硒稻米资源,却因加工能力薄弱,农户只能以原粮低价出售。漩涡镇谋定发展思路,研究谋划发展路径,提出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依托田凤村田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的农业优势,立足富硒粮油的广阔需求,积极申请苏陕协作资金,建设田凤大米加工厂,配套砻谷、碾米、色选设备等,形成日处理稻谷30吨的生产能力。这座大米加工厂的建设不仅实现了从“卖原粮”到“卖精米”阶梯式跨越,更是成为周边群众就业增收的新引擎。
大米加工设备
“今年高温日照时间充裕,稻谷长势喜人,稻谷目前已进入孕穗期,预计下月中旬新米将上市。漩涡镇的稻谷种植面积超1万亩,大米加工产值有望突破500万元,可直接带动村内及周边45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田凤村大米加工厂负责人兴奋地说道。
品牌打造:凤堰大米的华丽升级
漩涡镇立足于独特的资源禀赋,依托凤堰梯田AAAA级景区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金字招牌,巧妙打造“凤堰优品”系列农副产品,突出富硒大米优势、结合凤堰梯田主题文创活动“油菜花旅游季、凤堰梯田音乐会”丰富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旅客体验感。
堰坪村稻田
2025年举办的“油菜花旅游季、凤堰梯田音乐会”等活动,吸引游客2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00万元,真正让农田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礼品。接下来,计划在景区内打造“稻作体验园”,游客可参与插秧、收割稻谷等农事活动,体验传统砻谷、碾米工艺,这种“先店后厂”模式使农产品增值,同时结合镇域建设的30余家星级农家乐、5处旅居康养民宿,形成“春赏油菜花海、夏看稻田插秧、秋观金色稻浪、冬品人间烟火”的全季旅游格局。
机制创新:多元主体的共赢密码
为破解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难题,漩涡镇按照“党建+茶产业”总体布局,在全镇范围内大力推行“三联”工作机制,并探索实施“共治环境、共塑民风、共建景观、共育主体、共销产品”的“五共联建”新发展模式。联建对子村通过召开联建会议、共同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共谋茶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共享管护技术,共创互利共赢新格局。该镇目前建成联建茶园4万亩,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茶叶知名度,依托苏陕协作平台和政府引导建成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并购置了全自动制茶生产线一条,对全镇合作社鲜叶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今年已加工生产春茶、夏茶约1500公斤,预计产值约达到1000万元。累计带动就业1000余人,发放工资40余万元。
在茶产业首位产业的示范带动下,漩涡镇稳步推进苏陕协作帮扶力量向其他产业聚集扩散,将苏陕协作帮扶项目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全领域、全链条、全过程,以有限的协作帮扶催生产业发展无限的生机活力。按照探索形成的“长短结合、种养搭配,一村一品、多点开花”大产业格局,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农民群众就近增收、本土企业达产达效,为彰显产业发展新优势、塑造项目建设新亮点注入了强劲动能。
生态赋能: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
漩涡镇推行“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农户参与”模式,借助苏陕协作资金,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目前在田凤村,通过苏陕协作注入资金建成600余亩碧根果产业基地,同时配套碧根果分拣加工厂房,真正实现了“种植、技术服务、日常管护与加工、推广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让沉睡闲置资源变成一池活水,使得“生态美”与“经济富”有机结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民心,让生态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红利。
碧根果产业园
如今的漩涡镇,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富民经济“硕果累累”。茶叶飘香,粮油满仓,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一幅产业兴旺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