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辉
夏日的汉阴,万物并秀。激情四射的“村超”足球赛持续点燃盛夏热情,绿茵场之外,锦绣汉阴正以更自信、创新的姿态,谱写一场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赋能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今年夏天,汉阴县以城乡紧密型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为牵引,持续提升乡村文化服务能力,用心打好“文化牌”。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惠民活动,如阵阵清风,吹进百姓心田,润泽群众精神生活。
建强阵地,构建服务新格局
8月18日傍晚,城关镇太平村文化广场人声鼎沸,掌声与欢笑声交织。一场戏曲进乡村活动正温情上演,专业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让村民沉浸其中。“以前看戏得跑到县里,现在政府把演出送到家门口,感觉真好!”一位银发老大爷道出众人心声。这动人一幕,是今夏汉阴文化惠民活动的生动缩影。
群众点赞的背后,是汉阴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远谋划和坚实投入。面对城乡文化资源不均、基层服务偏弱的现实,汉阴深刻认识到:没有文化繁荣,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与人民幸福。因此,该县以构建“城乡紧密型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为核心抓手,系统推进实践与创新,目标不仅是让文化服务“沉”到田间地头,更要让服务质量“提”起来,让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升”起来。
夯实基层文化阵地是首要工程。该县积极统筹各级资源,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10个乡镇159个村的文化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昔日陈旧、功能单一的文化广场重焕新生——场地完成硬化、美化、亮化,现代化演出设备和灯光音响相继添置,适应多种活动需求。户外场地安装崭新健身路径和体育器材,吸引老少锻炼休憩。图书室(农家书屋)告别书籍匮乏的现状,一批批贴合农民需求、紧跟时代的新书不断补充,阅读环境愈发舒适温馨。基层文化体育器材也全面充实,锣鼓、音响、服装、篮球、乒乓球桌等一应俱全,充分满足文艺团队和村民活动需求。
硬件提升只是第一步,“建好”更要“管好”“用好”。汉阴同步健全工作制度,强化阵地与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每个站点安排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定时开放、保洁、维护与组织,确保文化场所大门常开、活动常新、群众常来。镇村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彻底摆脱“沉睡”状态,真正活起来、热起来,成为传播理论、宣讲政策、普及文化、提升素养、弘扬新风的前沿阵地。这一系列扎实的“筑基”工程,极大增强了汉阴乡村振兴的文化“底气”。
创新模式,激活文化新活力
有了坚实阵地,如何让文化服务如毛细血管深入社会末梢,精准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汉阴的答案是:创新服务模式,打破壁垒,整合资源,让文化活力在基层充分涌流。
该县聚焦“15分钟文化生活圈”建设,让城乡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享受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这不仅是点位的增加,更是体系的重构。汉阴着力打破县级文化单位“单点输送”“我演你看”的单向传统模式,推动文化资源下沉与共享机制建立,“文共体”联合子中心建设成为关键举措。通过整合村(社区)闲置场地、人力和需求信息,推动县文化馆、图书馆与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立紧密联动,形成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人才共育的协同模式。
创新模式的活力在夜幕下的汉阴生动体现。每周三凤凰广场上,城关镇“周三邻里小剧场”已成为亮丽文化品牌。这里没有明星大腕,主角是来自新城社区、凤台社区、东南村等草根文化演出队。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将身边趣事、文明新风、美好生活编成小品、歌舞、快板等节目。表演充满真挚情感与生活气息,每场演出都吸引大量居民和游客驻足,叫好声掌声不绝于耳。“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模式,不仅降低成本,更激发基层文化创造热情,使文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
夕阳西下,聚光灯在汉阳镇文化广场亮起,来自该镇的农民歌手带着泥土芬芳与质朴热情,登上汉阳大舞台引吭高歌。台上红歌激昂、乡音亲切、流行动感;台下荧光摇曳,观众互动,夏夜江畔洋溢欢乐。周边特色小吃香气四溢,有效拉动夜间消费,“烟火气”成为乡村活力的生动注脚。今夏,汉阳镇精心打造“乡村好声音”品牌,每周二、四、六举办,吸引本镇及周边歌唱爱好者,不仅奉献视听盛宴,更唱响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与乡村振兴昂扬旋律。
创新触角延伸至静态文化空间。面对暑期激增的阅读需求,汉阴县图书馆新增图书3000余册,贴心设置“暑期阅读专区”和“乡村振兴专题书架”。专区为孩子准备少儿读物与经典名著,营造凉爽安静环境;专题书架摆放农业科技、养殖种植、电子商务、乡村治理等书籍,为农民学习提供便利。暑假期间,图书馆日均接待读者超150人次,图书借阅量同比增长60%。“以前孩子放假就抱手机,现在天天要来图书馆,变化令人惊喜。”南街社区李晶晶女士的感慨,印证优质文化服务对青少年的强大吸引力。
最具怀旧与创新精神的是电影下乡活动。草桥村文化广场,洁白幕布升起,放映机光束划破夜空,《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村民摇蒲扇扶老携幼围坐,仿佛回到几十年前充满集体记忆和温情的年代。今夏,汉阴县电影放映服务站带着220部影片走遍全县村(社区),影片多元丰富,既有红色经典老电影,也有农业科教片,还有最新国产大片。更妙的是,汉阴将“映前三讲”(讲政策、讲理论、讲新风尚)和移风易俗宣传短片与电影放映结合。“放正片前加播宣传片,讲反诈骗、孝老爱亲、环境保护,效果比开大会发传单好得多!”城关镇宣传委员龚小艳介绍。这种“电影+宣传”模式,让公益放映超越娱乐功能,成为政策宣讲、理论普及、弘扬新风的流动课堂,更加“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
润泽乡风,汇聚振兴新动能
文化为民、靠民、惠民。汉阴今夏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远不止提供演出、电影、图书,更如清凉温润的细雨微风,悄然滋润百姓心田,在满足精神需求、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旅游、激活内生动能方面发挥潜移默化而持久的影响。
活动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戏曲剧目选择、书籍采购、电影片单制定,都经过前期调研和意见征集,真正做到“群众想看什么就送什么”“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精准对接确保文化服务有效供给,避免“政府送餐、群众不饿”,每项活动都直击人心、引发共鸣。
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极大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提升基层文化自我造血能力。县级艺术团队下乡带来高水平示范,“邻里小剧场”“乡村好声音”等平台让草根明星脱颖而出,培养本土文化人才。上下联动、专业与业余结合的模式,盘活全县文化资源,形成良性互动文化生态。如今在汉阴,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农家书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早已超越物理功能,成为邻里交流的“会客厅”、展示才艺的“星光大道”、汲取知识的“充电站”,更是承载集体记忆、凝聚社区认同的精神家园。
文化滋养心灵,文明涵养社会。持续文化浸润有效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移风易俗。文艺作品潜移默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映前三讲”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以往陈规陋习、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正在逐渐改善。邻里更和睦,社区更和谐,崇尚知识、尊重劳动、关爱互助的文明新风日益浓厚。这种软环境提升,是乡村振兴“乡风文明”要求的直接体现,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良好社会环境。
在公共文化服务惠民行动浸润下,汉阴乡村旅游实现多点开花。双河口镇三柳村清溪潺潺,古柳依依,依托生态优势打造亲水栈道、河畔烧烤区、生态林果采摘园;平梁镇太行村以古朴宁静陕南民居风貌和葱郁山色成为“避世桃源”,精品民宿依山而建,推窗见绿,融入本地元素让游客深度感受乡土文化;沿316国道向东,月河两岸诗画美景与非遗风情交织,双乳镇千亩荷塘盛花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壮观景象吸引无数镜头。景区创新推出“网红小火车”“草船借箭”等文娱项目,加上“荷塘月色”灯光夜游、光影科技的点缀,夜色荷塘如梦似幻。与此同时,凤凰山西南方向的漩涡镇,凤堰古梯田稻浪涌动,层层叠叠的绿毯从山脚铺向云端,构成壮丽立体画卷,游客纷至,体会这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千年智慧。
从双乳荷塘月夜清辉到凤堰梯田稻浪翻涌,从城关舞台流光溢彩到乡村书舍静谧书香,从“村超”激情碰撞到乡村文化澎湃活力……今夏汉阴以文化为魂、山水为幕、创新为笔,谱写文化与体育、生态与产业、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不仅点燃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更在润物无声中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雨露润民心,惠民清风拂面来。汉阴县的夏季文化盛宴,是一场关于幸福感的生动实践。从城镇到乡村,文化种子已深植群众心中。傍晚文化广场歌声笑声交织,明亮的图书室书页轻翻,田间舞台乡土表演赢得喝彩……这场持续升温的文化惠民盛宴,正以最贴近群众的方式传递幸福与希望,为“锦绣汉阴·幸福安康”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