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罗茜)汉阴县人大常委会自2023年11月被确定为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不断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的有效途径,积极搭建表达立法诉求、反映民情民意的平台载体,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立法与民意的“双向奔赴”中开花结果。
汉阴县人大常委会锚定基层立法联系点功能定位,积极探索构建“3323”工作体系,即“三坚持”夯实建设根基:坚持政治引领,抓好组织保障,构建“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规范建设,抓好制度保障,制定出台立法联系点系列工作制度,推动立法联系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守。坚持全域覆盖,抓好阵地保障,以汉阴基层立法联系点为原点,在全县确定10个立法联络站、29个征询单位、3个协作单位、153个信息采集点,搭建起“1+10+29+3+N”立法联系工作网络体系。“三凝聚”组建立法队伍:凝聚基层力量,在全县各村(社区)发展群众代表、镇村两委班子成员加入立法联络(信息采集)队伍。凝聚社会力量,发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网格员、社会志愿者、“三官一员”(法官、检察官、警官、司法助理员)等各行业中热心人员组建多元信息队伍智囊团。凝聚专业力量,发挥律师、专家的专业和特长。“二畅通”拓宽纳言渠道:畅通“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开展多样化意见征询活动,拓宽群众广泛参与立法工作的途径。“三融合”促进作用发挥:点站建设相融合,发挥立法征询作用,全县153个村(社区)代表联络站、立法信息采集点,运用“七步工作法”,真正发挥立法“直通车”作用。立法与普法相融合,发挥普法宣传作用,将立法联系点工作与普法宣传、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等工作相融合,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立法与人大法定职能相融合,发挥监督促进作用,探索建立“立法联系”和“代表联系”的融合机制,形成了“双联一体”互促共融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汉阴县人大常委会已对44部法律法规草案开展立法征询,收集群众意见建议800余条,上报意见建议226条。累计开展法律知识宣讲23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万余份,调处矛盾纠纷50余件,调解率达99%以上,实现了立法意见征询与普法宣传、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并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开展对凤堰梯田保护利用立法工作,已完成《安康市汉阴县凤堰梯田保护利用条例(起草稿)》。
接下来,汉阴县人大常委会将在省、市人大指导下持续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切实增强服务立法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努力将汉阴基层立法联系点建好用好,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窗口和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