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康
陈兴松,一位从大山深处搬迁到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的贫困户,普通的外表下有着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优秀品格,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致力于推动本地集体经济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成为其他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庄稼汉“靠天吃饭”。陈兴松的老家在漩涡镇朝阳村,房子位于半山腰上。那时候一家四口主要是干农活,“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遇到一场大暴雨,或是持续干旱,一年的辛劳都可能化为泡影。
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陈兴松在读完初中后便去外地打工。多年来,一家人租住在一个面积不到60平方米的房屋内,两个孩子上学也很不方便。即使在外闯荡多年,陈兴松心里最惦记的依然还是家乡,他也想过回家乡发展,但为了家庭,他只能每年在外漂泊。
好政策带来了新生活。陈兴松的命运在2016年迎来了转机,这一年他赶上了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还为其落实易地搬迁的帮扶措施。2019年,陈兴松一家住进南郡社区80平方米的房子,结束了多年来租房的历史,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其实在搬迁之初,陈兴松还一直担心农民离开土地后的生活会没有着落,但当他住进南郡社区后,这些顾虑都被打消了。为做好易地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工作,当地党委政府及时成立南郡社区党支部,并配套建立了“八大中心”,用于社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为使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乐业安居,还相继建设了农业产业园和社区工厂,将就业机会送到贫困户家门口。
从小就跟土地打交道的陈兴松对种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农业产业园正好成为他施展自身特长的平台。在了解到陈兴松的发展意愿后,南郡社区党支部及时为其落实农业产业园的工作,每月工资有三千多元。为了更好地胜任此项工作,陈兴松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项实用技术培训,并一边工作一边钻研科学化种植技术,通过踏实努力学习,陈兴松熟练掌握了火龙果、圣女果以及其他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
随着“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解决,2019年陈兴松一家顺利脱贫。虽然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陈兴松不敢忘记,“正是因为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我今天的好生活,我虽然脱了贫,但是还有人依然身处贫困线以下。”为了帮助更多人早日实现脱贫,陈兴松总是积极向贫困群众宣传各项扶贫政策,分享自己的脱贫经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今年,南郡社区的农业产业园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用工量加大,陈兴松第一时间利用各种交流渠道,公布相关用工信息,先后为60余名贫困群众提供帮助。
年初,南郡社区成立“一社五部”,陈兴松被推选为生产发展部负责人,这也为他更好地带动其他搬迁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平台。通过组织参与技术培训和现场亲自指导,一批又一批搬迁群众在他的帮助下蜕变为职业农民,现在的陈兴松平均每天要安排80余人到蔬菜产业园工作,实现人年均增收1800元到2000元。
除了参与社区生产,陈兴松还积极投身于社区管理工作。今年7月他被选为社区监委会主任,负责农业产业园生产、三务公开以及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同时他还是社区的网格员,负责联系社区居民36户96人,居民生活有什么困难或是邻里之间有什么矛盾,都会第一时间找到他。
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了才是真的富。从苦日子走出来的陈兴松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贫困群众的生活变得殷实富裕,他也在用他的精神影响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为小康生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