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毅 蔡青
深秋十月,天气有些阴冷,时不时还夹杂着毛毛细雨,但在汉阴县平梁镇的产业园里,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有的除草、施肥,有的刨坑、补植,有的扶苗、夯土,大家样样都做得认真到位,一排排桑苗、猕猴桃苗、茶苗、花椒苗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演奏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弦曲。
“要说太行村的过去,跟现在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土生土长且年近半百的村民曾兆庆,见证了脚下这片土地的变迁。如今过上了幸福生活,不仅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也得益于上级部门的倾力帮扶,更得益于太行村干部群众的勤劳和智慧。
太行村地处沐浴河流域的中高山区,耕地少、荒山多、林地广,加上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土地撂荒、闲余劳动力无事干、村集体没收入,极大制约了村上的发展。
2017年7月,平梁镇在太行村率先探索“三变”创新试点,“两股一改”的基础上,推行“支部+合作社+X+农户”为主要经营模式,吸纳农户及贫困户入社入股,引进、组建太行山茶叶合作社、永胜农业合作社、愚公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等8个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太行山茶叶、花椒、油茶等中长期产业作为全村主导产业,着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致富。
在贫困户谭文康身上,最能体现出村里近些年贫困面貌改善的现状。建在家门口的扶贫产业园,让他有了活干、有了钱挣,农忙时又能回家帮着打理地里的农活,这让他很是满足。村干部替他算了一笔账,近三年来,通过股东分红、土地租金、务工报酬,三大块收入已超过万元。
“通过产业发展改变生活面貌的村民,在太行村还有许多。我们推行‘1+1+N+X’模式(即1个平台、1个合作社等载体、N个农户、X个长效产业项目),动员贫困户自愿以扶贫资金和‘产业贷’等资金入股到经营主体参与分红成为股东,再以股权证、产权证形式确定股民身份,股民都有权参与建设发展,这样有利于干群拧成一股绳,群策群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太行村村委会副主任蔡青介绍。
在平梁镇,村村都发展有多个合作社,每个农村经济组织都如同一根线,一头连接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一头连接市场,打通了村民增收新路径。据了解,扶贫互助模式已覆盖该镇18个村和2个社区,累计吸纳股民1948户,股金974万元,建成桑园4200亩、茶园2000亩、花椒2000亩、猕猴桃特色产业园100亩。
下一步,该镇还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千亩猕猴桃基地,扩大现有产业种植规模;同时进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村更美、生活更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