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锋
在汉阴县平梁镇新四村,有一位身残志坚靠勤劳的双手逐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的贫困户在当地传为佳话。
他叫路忠朋,今年50岁左右,因腿有残疾再加上患有心脏病,不能干重体力活,家庭生活贫困,仅靠务工维持家用,日子过的非常艰难。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伊始,路忠朋被村里评为第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那一刻起,路忠朋凭着“不等、不靠、不要”,以顽强的毅力,自立更生,双手育出“幸福茧”,双脚蹚出小康路。
笔者第一次认识他,还是在他兄嫂张学香家中。当时他家住的是危房,年初一家三口外出务工,年底春节过年在亲戚家中借住。也正是因为贫困,儿女初中毕业就双双外出务工。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一项项扶贫政策,让他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也让他看到了希望。路忠朋再三琢磨,认真思量,自己年纪大了,外出务工不好找工作,可以凭借多年来的养蚕经验,在村里兴桑养蚕。
思路决定出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四处联系承包桑园,学习蚕桑种养殖技术,改造蚕室、咨询蚕茧收购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承包了20亩桑园,改造了一间50平方米的旧房为养蚕室。路忠朋每天早上5点起床到桑园采摘桑叶,中午12点清洗采选桑叶,下午给蚕喂食、消毒、清理,直到晚上10点才下班回家。就这样从春蚕到伏蚕再到秋蚕,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干着采桑、养蚕、收茧的活。每年5月是春蚕开始的日子,10月是秋蚕下架的日子,这六个月都是他最忙碌的日子,他不曾离开蚕室和桑园一步。在大家的眼中,他勤勤恳恳,从未叫过苦,从未说过累,每当帮扶干部到村入户了解情况,宣讲政策,落实帮扶措施,问起他:“你累不累”,他总会面带笑容坚毅地说:“不累,我干习惯了”。
路忠朋凭着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劲,即使在茧价下跌的情况下,仍然不懈怠,三年间每年出茧保证在15张以上,每年的蚕茧收入保持在2.5万元以上。
2019年11月,路忠朋搬进新家。他告诉笔者,他在家养蚕,子女外出务工,还享受了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和产业奖补等政策,住进了棉丰B区新房。现如今,住房问题解决了,他更能安心养蚕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找到了致富路,将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