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沈康
20年党龄、44年基层工作经验,无论岁月和环境如何变迁,都始终坚守着一颗共产党员的初心,即使年逾古稀也热心于村里的公共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初心和使命。他就是汉阴县观音河镇药王村十组组长靳世奎,大家都亲切称呼他“老靳”。
基础设施的“开拓者”
“看着山里的村民因为交通不便吃尽苦头、饱受辛酸,群众的发展步伐被束缚,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儿。”作为大队干部的老靳深深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
经反复做工作,2002年村民自筹资金修建的 2米宽便道正式开工,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为了不再给村民增加负担,老靳自己贷款23万元修通了这条7.4公里长6米宽的泥土路,村里人都很敬佩。”交谈中,药王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强不止一次地给老靳竖大拇指。
在老靳的极力争取下,2017年这条泥土路硬化成了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雨天泥泞难行的入户路从此成为涧长沟的历史记忆。
当笔者问他当初为什么要自己贷款修路,现在后悔吗?老靳的回答简单又朴实:“因为我知道这条路是村民的希望,更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从不后悔!”
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的想法在药王村村民心里已根深蒂固,虽然家家户户都掌握酿酒技术,但却没能让群众增收致富。
如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带领群众找到一个好的产业,辟出一条增收蹊径,老靳每天都在琢磨。
考虑到本地有酿酒的传统,且玉米、高粱、拐枣等酿酒原料丰富,老靳决定以此为产业增收突破口。“一开始村民们还是有顾虑,我就自己先尝试,先做出点成绩来鼓舞大家。”老靳起早贪黑,一口气种了60亩拐枣和5亩高粱,当季酿酒1300斤,增收近5000元。
尝到甜头之后,老勒迫不及待和大家分享这份“甜蜜”。召集小组开会,了解村民发展意愿,老靳承诺自己无偿给村民提供种苗,免费提供种植和管护技术。在靳世奎一遍遍的动员和悉心指导下,仅一年后全村就发展拐枣350余亩、高粱200余亩。通过售卖拐枣酒及甜杆酒这一项,2018年该组贫困户吴兴元增收达2000元。
为了使产业覆盖面更广、受益人更多,靳世奎积极为药王村牵线搭桥,2018年成功引入汉阴县丰椒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花椒种植产业。通过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村民们以每亩150元价格流转该组200多亩土地,村民直接增收超30000元。
“今年六十岁了,出门打工也没人要。现在家门口有了这合作社,可以从事翻土、种苗、薅草等简单工作,八十块一天,只要人勤快,一个月轻轻松松拿到两千多,到年底时候还有分红。”贫困户宋声和憨憨地笑着说道。
据悉,该合作社成立仅一年时间,共用工1500余人,用于支付工资超过12万元,其中带动贫困农户41户151人增收。
矛盾纠纷的“终结者”
2005年修建药王村涧长沟路时,徐增权两兄弟因迁一座祖坟牵扯赔偿发生矛盾,两个人抱着村支书的腿不撒手。村支书磨破了嘴皮子,两人依旧油盐不进,挡着道路不让施工。经过五个小时的纠缠,赶来解围的民警也无计可施。群众连忙请来“和事佬”靳世奎前来调解。
老靳赶到现场,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把他们请到自己家里,和两兄弟在饭桌上拉起家常,打出他擅长的感情牌。最终靳世奎还把自己家的一块地免费提供给两兄弟作为迁坟安置地,在一团和气中矛盾得到化解。
“我们两兄弟能和好如初,这都是靳叔叔你的功劳啊。”每年除夕夜上完坟后,两兄弟总是不约而同地到老靳家登门拜谢。
因为懂道理、威信高,现在村里谁家有事都愿意和老勒说。就这样,他调解的大大小小矛盾纠纷不下百起,比村委会调解的还多。
“我虽然71岁了,但心中那颗‘红心’依旧热乎。”这是靳世奎在2019年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大会上的获奖感言。44年岁月荏苒,老靳共产党人的初心却从未改变,虽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却永远烙在了心上,融进了血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