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成海艳 胡仕勇)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大量贫困户从山上搬到山下。无土地、无生产资料、无就业渠道等问题,使贫困户面临无收入来源的窘境。搬出来的贫困户如何解决他们的生活来源?如何让他们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针对这一问题,汉阴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五大工程”部署要求,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为核心,大力培育和壮大社区工厂、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经营实体,引导并带动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帮助他们圆了家门口“务工梦”,实现了易地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搬出脱贫新路径
“住进这个搬迁社区的贫困户可是享福了,下楼就可以到房后猕猴桃基地务工,走2公里就到了县城,这里马上还要建猕猴桃加工厂、农场,开发成景区,城里人都羡慕得很。”城关镇中坝村党支部书记张代权说。
城关镇中坝安置小区建于2017年初,共安置本村和漩涡、汉阳等6个镇407户1680人居住。张代权介绍,为了让这些人有事干、有钱赚,镇村想了很多办法。去年5月,县上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到该村发展猕猴桃产业,并将集团安康(汉阴)特产有限公司厂址放在了中坝村。公司主推“种—产—销—游”模式,计划在中坝建成1000亩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按照科研办公中心,仓储物流区,良种繁育园、科技示范园、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农业休闲体验园“一心一区四园”发展思路,着力将该基地打造成集科技研发、技术培训、种植示范、良种繁育、机械生产、仓储物流、标准示范、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示范社区农场。周边群众不但有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到农场务工得到劳务收入。目前,该公司共流转土地1000亩,已建成400亩猕猴桃标准示范园、200万株茶叶资源圃、50亩猕猴桃资源圃、15个温室大棚、5千米主干道路建设,用工达到100余人,其中贫困户30余人。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产业园区和社区农场,吸引各类资源向安置点聚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增收难题,这只是该县解决途径的其中一种,该县搬迁社区+工厂、旅游、服务业等还有很多,在安置社区兴办新社区工厂,举办首期家政服务技能培训班,并与陕西汉阴萍姐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签订转移就业合作协议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了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搬迁安置点安家落户,搭建了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持续稳定增收的多样化平台,搬迁贫困群众实现了向就业工人转变。
引来发展金凤凰
“真的太感谢党和政府了,给了我们这么多优惠政策,办厂不但厂房免租、水电费还给一半补贴,而且岗前培训还享受1800元培训补贴,是贫困户的每人还有1000元一次性岗位补贴,为我们办厂省去很多开支。”汉阴县卓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其军,谈起政府对办厂的支持,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刘其军家住城关镇杨家坝村,在广东打工十几年,很想回到家乡发展,但一直没有思路。去年听说家里办厂优惠政策多,他就联合弟弟刘其勇回到家乡,做耳机、数据线、充电宝等电子产品。优惠政策多、效益好,现在他已经连续办了三个社区工厂。
为切实推进就业创业脱贫、易地搬迁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该县从营造尊商、重商、亲商投资氛围入手,出台《汉阴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汉阴县产业扶贫扶持奖励办法》《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就业扶贫项目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企业用地、用电、厂房、税收、审批等方面出台系列优惠措施,特别对创办社区工厂的,给予一次性岗位、房租、水电等补贴,还给予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补贴。
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汉阴本地务工能人返乡创业,还吸引带动了一大批外地投资商到汉阴投资创业。江苏常州天利毛绒玩具厂,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入驻涧池集镇社区旁边的月河工业园区闲置厂房并正式投产,每天用工达到120人;家住汉滨大河镇的史文珍将“文珍鞋业”开办到双乳镇双乳村关爱家园社区,每天用工50余人。截至目前,该县共建成社区工厂11家,引进投资2500余万元,惠及85%的搬迁安置点;已为10家社区工厂减免和补贴各类资金累计500余万元,另1家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带动搬迁户笑开颜
“我家就在这隔壁楼上,每天能挣60元左右。在这儿上班很方便,赚钱、照顾娃娃两不误。”“老板人很好,从来没拖欠过我们工资,都是计时计件,中午还管一顿饭。” 涧池镇军坝村毛绒玩具厂的工人,说起自己的老板脸上乐开了花。
江苏毛绒玩具厂的管理者吴总介绍,在这里来上班的都是家在涧池镇搬迁安置点的妇女,每月1500元的基本工资保底,计时计件,做不完的可以拿回去做,住得远的工人可包吃包住,近点的中午管一顿饭。由于活轻松,目前在这里上班的员工有120名。县、镇两级得知厂里要扩大规模后,积极联系平梁等镇,计划再招200名左右的工人。
该县在培育新社区工厂的过程中,针对大量易地搬迁贫困户学历低、无技术、老人和妇女较多等实际,在引进毛绒玩具、电子配件、藤条编制品等无污染、低噪音、低技能、低能耗、易运输的加工企业同时,联合社区工厂强化岗前技能培训,让搬迁户快速掌握技能,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真正让搬迁群众实现离土不离乡、挣钱又顾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后续稳定增收难题。截至目前,该县11家社区工厂共就近就地吸纳就业1200人以上,其中安置“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450人,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计划2020年底建成30 家以上社区工厂,实现年产值 1 个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