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健
群山叠翠,碧水环绕。位于汉江中游、坐拥瀛湖上游秀美风光的汉滨区流水镇,不仅头顶“中国十大最美小镇”光环,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绘就了一幅“组织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丽画卷。
近年来,流水镇党委创新构建“三线”产业联盟党委,全域深化“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工作机制,将党的组织力精准转化为发展的驱动力,走出一条具有流水特色的乡村蝶变之路。
打破壁垒,“三线”党委织就发展合力
曾经的流水镇,面临着资源分散、产业弱小、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共性难题。“各村自扫门前雪,力量使不到一处,好的资源产生不了最大效益。”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隐形壁垒,实现从“物理相邻”到“化学融合”的转变,成为流水镇党委深入思考的课题。
破题之举源于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流水镇第十七次党代会确立了“一心三线四区五好”全域旅游工作思路。以此为基础,镇党委大胆探索,按照“地域毗邻、产业相近、项目联结”的原则,创新性地成立了环湖观光产业联盟党委、江南特色旅游产业联盟党委、库迁路产业联盟党委3个临时党委(简称“三线”党委),分别由镇长、镇人大主席、镇党委副书记担任党委书记。
这并非简单的机构叠加,而是一次深刻的组织重构。“三线”党委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吸纳联建村支书、龙头企业负责人、致富带头人等12人任委员,形成了“镇党委统揽—‘三线’党委协调—村级支部攻坚”的三级责任链条和“每周任务清单、每月工作汇报、季度专题研判”的运行机制。一套以“三比两评一承诺”和精准考核办法为核心的管理组合拳,确保了“三线”党委不是“空架子”,而是能打仗的“实体系”。
“成立‘三线’党委,就是要变‘五指分散’为‘攥指成拳’,解决发展碎片化问题,实现规划一张图、资源一盘棋、发展一股劲。”流水镇党委书记黄婷一语道出初衷。这套机制带来了叠加效应,为全域振兴汇聚了强大的组织动能。
支部联建,筑牢堡垒激活“一池春水”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根基,更是乡村振兴的“一线指挥部”。流水镇党委坚持把支部联建作为“三联”工作的核心,按照“大联小、强联弱、川联山、近联远”的思路,推动12个省市区帮扶单位党组织与村(社区)党支部“城乡联”,在“三线”党委内部实现“村村联”,激活“一池春水”。
凤凰村的蝶变是支部联建最生动的注脚。这个曾经组织力弱、带富能力不强的“后进村”,在与香山村、新庄村、田心社区、学坊垭社区党支部联建后,迎来了转机。5个党支部定期走访、互学互鉴,共同破解党建与产业发展难题。交流中,大家发现凤凰村土地资源优质,联建村则各有林果产业经验或富余劳动力,抱团发展林果产业迅速成为共识。如今,5个村(社区)共同发展林果1000余亩,带动220余户880余名群众年增收52.8万元,凤凰村也成功实现从“后进”到“先进”的华丽转身。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隔湖相距40公里的黄泥村与学坊垭社区之间。两村党支部紧紧围绕“抓生产、促增收”,搭建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桥梁,通过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的频繁交流,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等方面同频共振,让党的旗帜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干部轮岗,人尽其才带来“眼中有光”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与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三联”机制能否落地生根。2024年3月初,流水镇党委做了一项大胆而细致的决定:对全镇23个站所负责人进行一人不落的轮岗,3名90后干部进入镇级中层,为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场轮岗并非简单的岗位调换,而是一次精准的“人岗匹配”实践。轮岗的起因,是原流水镇农综站站长唐仁刚的考核“异常”。这位领导眼中的“老黄牛”,业务扎实、勤恳肯干,但在绩效考核试点中,得分却总是“中不溜”。经过深入了解,大家认可他的工作作风,但也认为他性格内向,不擅沟通,在需要频繁对外联络的农综站岗位上,难以做出特色亮点。
“内向型干部唐仁刚,不适应‘外向型岗位’农综站。”黄婷坦言,“过去镇党委一研究,放在哪个岗位就在哪个岗位干,看似是干部服从组织决定,其实是干部角色意识缺位,因为干好干坏都差不多。”以此为契机,镇党委对全镇站所负责人进行全员研判,结果令人吃惊:12人在一个岗位任职超过10年,最长的达17年。“17年!相当于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都要上大学了,你说他还能有工作激情吗?”黄婷说。
充分的沟通铺垫后,轮岗平稳推进。唐仁刚从农综站调整到更需要严谨细致的社保站,很快如鱼得水,融入了新岗位。因表现突出,唐仁刚已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
流水镇的中层干部“流动”起来后,工作劲头也成了“一江活水”。这种劲头,真切地体现在为民服务中。田心社区群众杜先琴的家庭突遭变故,在沪务工的儿子确诊尿毒症需换肾,巨额医疗费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陷入绝境。镇帮扶干部与社区第一时间行动,通过低保、临时救助等进行政策性兜底,镇党委更是发动党员干部捐款、协调网络众筹和红十字会援助,累计筹集18万余元,帮这个家渡过了难关。杜先琴含泪送来“人民的好公仆 群众的好干部”的锦旗。“现在镇上干部的眼神都不一样了,眼里都有光。”说到这,黄婷的眼里也带着光。
产业联盟,链式发展叩开“致富之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流水镇坚持以产业联盟为路径,推动旅游、茶叶、畜牧等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从分散经营到规模发展、从单一业态到融合发展的跃升。
环湖观光产业联盟党委以“承英”“周林”等农业园区为核心,整合覆盖3个村(社区)的4700亩茶园,致力打造集农业发展、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江南特色旅游产业联盟党委则推动汉天垭茶叶园区跨区域带动新坝、碾坪两村发展茶叶2000余亩,天铭园区带动黄泥、马泥两村发展茶叶1500亩,实现了资源互补、连片发展。
2024年3月26日,在碾坪村汉天垭茶叶园区举办的春茶采摘暨技能培训现场会,正是产业联盟活力的缩影。汉滨区茶叶站站长现场教学采摘技法,来自4个村(社区)的20名采茶能手同台竞技,联盟党委随后召开季度座谈会,明确年度任务……一场活动,融合了技术培训、生产竞赛、产业谋划,将组织优势切实转化成发展优势。
品牌共建是产业联盟的关键一环。流水镇整合资源,创建了“刚子”“金洲春芽”“安硒山”等茶叶品牌,通过集中收购、统一加工、共享“线上线下”渠道,实现年营收800余万元,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全镇已形成现代农业园区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4个、特色家庭农场78家的庞大产业集群,发展精品民宿9家、农家乐56家,2024年承办市级“汉水鱼”烹饪大赛、篝火音乐节等活动,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产业管护等方式,将群众紧密嵌入产业链,年均带动务工1200人,实现人均增收3000余元。
资源联享,和美乡村写就“幸福底色”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受益。流水镇党委坚持以资源联享为目的,推动土地、人力、信息、技术等要素优化配置。
人才招引共育。依托流水商会招引返乡创业人才10余人,建立60余人的“乡村人才”信息库,整合各类能手,推动资源互补。
基础设施共建。累计争取资金3100余万元,建成生态旅游广场、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停车场和观景平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别是新建成的3.5公里环湖路,成了群众休闲健身、游客旅游观光的“网红打卡地”,不仅串起了沿途的湖光山色与田园美景,也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等乡村经济快速升温,实现“一条路激活一片区”。
发展成果共享。通过第一书记“组团服务”,开展农特产品推介进机关等活动,销售茶叶、风干鱼等土特产超过100万元。
同时,流水镇深耕治理“责任田”。推行“数字乡村”,在河湖险段、林区布设党员认领的“千里眼”监控点;划细154个治理网格,271名党员“三线人员”嵌入其中,对7712户实行“三色服务”,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党员带头修订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评选“五好家庭”等,培育文明乡风。
因工作实绩突出,流水镇流水中心社区被命名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流水镇新庄村成功入选陕西省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流水镇更是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日的流水镇,在“三线”产业联盟党委的强劲引领下,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砥砺前行。一幅组织更强、产业更旺、环境更美、治理更优、生活更好的“富春山居图”,正在这方灵秀的山水间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