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梁丽娜
李聪就职于安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安康老年大学),2021年她递交了驻村申请书,向组织主动请缨到汉滨区吉河镇矿石社区担任驻村工作队员。
卸下红妆,带上使命,她不怕苦、不怕累,用真心、热心、耐心谱写着一名驻村工作队员的奉献之歌。
建强组织的带头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级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驻村伊始,李聪就把建强支部堡垒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与村委干部一道完善了矿石社区各项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了党务、村务公开制度,村级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
她还通过主题党课、微信小讲堂、会议直播、入户宣讲等多种方式,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理论学习。全年共组织召开支委会12次、支部大会4次,开展支部集体学习6次。举办“七一”、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题党课4期,组织全村党员干部与市老干活动中心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培养后备力量,接纳预备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基层“新鲜血液”得到及时补充,基层党组织的根基不断夯实。
刚到社区时,面对严重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李聪和其他驻村队员积极协调争取资金近70万元,修建产业路及园区河堤8.6公里。整合社区标准化活动室和农村“老年幸福院”项目,改造提升社区活动室,建成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创造更加方便群众咨询办事的办公环境。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牵头,村民自愿筹资30多万元对重点民生工程及公共设施进行改造建设,先后进行了林耕道硬化亮化,村内道路、公共空坪硬化,村内亮化、绿化工程改造,垃圾收集站、宣传栏建设,空心房、旱厕拆除等。
为民解难的知心人
驻村后,李聪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通过到群众家里调查摸底、宣讲政策、填写报表……她把矿石社区的居民居住情况、外出人员情况、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户等情况都详细地记录在了工作手册里。一年多来,她累计为社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0余件,对全村236户脱贫户完成2次遍访,累计走访一般农户540余户。精准落实就业帮扶政策,资助贫困学生3名,争取帮扶资金12万元,帮助1230名外出务工脱贫群众申请了就业补贴,人均增收300—500元。
2022年7月的一天,李聪在驻村走访群众中了解到,监测户16组居民赵永胜家生活有困难。赵永胜家中7口人,夫妻均已70多岁,没有劳动能力,儿子左眼失明,孙女属语言智力多重二级残疾,儿媳承担着照料一家老小的重任,全家的经济来源都落在儿子赵万茂一个人身上。由于眼部残疾,他也只能在城里的建筑工地上打打零工,家庭收入很低,导致孙子赵代明连上学的基本费用都难以保障。
看到这样的情况,李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过她的积极协调,安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安康老年大学)及时拨付了3000元专项资金,用于长孙赵代明的入学费用。她跟南溪公司沟通,让其儿媳周国芳担任了公司县级公路的保洁员,每年有一万元的收入,给其孙女赵筱雅申请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年收入增加8256元,加之赵万茂闲时打零工收入,一家人的收入得到翻番,家里的经济状况得到很大改观。
她把关系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当做“大事”来办,成为群众心里的“贴心人”“暖心人”“知心人”。
乡村发展的引路人
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推进,李聪意识到,要想让更多的脱贫户家庭收入进一步增长,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还是要积极发展产业,她和工作队其他战友一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在安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安康老年大学)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她带领村两委班子深入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和分析,以高标准打造千亩拐枣示范园为重点,发展林果主导产业。依托向阳合作社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打造了2400亩高标准拐枣园区;利用福滩河中游土地资源发展稻田养鱼;落实“稳粮、扩豆、增油”,支持种植大户流转土地种植油菜、大豆、玉米等粮油作物;实施消费帮扶,协助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社区特色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促进主导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每年收购拐枣5万公斤,酿酒1.5万公斤。
目前,社区内的毛绒玩具厂、向阳合作社、淡水硒谷、鑫枢园等园区企业就近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务工,日常务工人数85人左右。
除此以外,驻村帮扶期间,她高度重视村居环境整治,积极推进社区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加强对45名公益岗的工作培训,制定了环境卫生考评制度,在村委会悬挂环境卫生“红黑榜”,并坚持每周实地走访检查各组卫生状况,严格按照标准考核评比,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并进行通报,督促各组立行立改。
巾帼不让须眉志,争当群众贴心人。如今,李聪依旧忙碌地穿梭在矿石社区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她担当实干、为民务实的精神,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当地群众的心田。她的足迹遍布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也走进了每一位群众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