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亚君 王远苍
“十三五”期间,汉滨区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70个(恒口示范区16个,汉滨区154个),23809户81594名群众搬出大山,住进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奔向新生活。
作为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区,汉滨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首要任务,为高质量推进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做足做好下半篇文章。
“顶层设计+督导考核”强保障
翻开汉滨区易地搬迁后扶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8月份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项目建设、“居住簿”办理、房屋专项维修资金收缴、“两业”台账建立等情况一一罗列,并按照工作推进好、较好、一般三个层面对各单位和镇(街道)进行了点名通报。
为了精准发现和解决问题,创造性推进工作,加快补齐各方面短板,汉滨区以督导考核为抓手,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实行“百分制”考核,采取日常工作占考核40%,年度专项考核占60%的方式进行,每季度对各镇(办)、各部门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优,既保证了阶段性工作持续高质量推进,又保证了全年工作落实不走样。该区易地搬迁后扶工作成立四个工作组,按照“一月一督导检查、两月一排名通报、一季一调度推进”工作要求,对相关部门和镇(办)后续扶持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定期将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
先后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实施方案》《实行搬迁群众“居住簿”制度的通知》等一批指导性文件,有效完善了后续扶持工作机制,明确了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以健全规范的工作机制指引后扶工作快速向好推进。
“完善功能+提升服务”促安居
深秋时节,走进汉滨区关家镇小关社区,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路面、完善的设施、整齐美观的绿化带,处处充满着现代化生活气息。
“社区内外的环境都挺不错的,和城里没啥区别。我在社区工厂上班,下班了,没事儿就和邻居们跳跳广场舞,日子过得挺舒坦。”小关社区居民邱明艳说。
小关社区安置点是关家镇规模最大的安置点,共有住户435户。“我们在每栋楼每一个单元选出单元长,然后定期走访安置户,了解他们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他们住得安心、住得放心。”小关社区党支部书记邱波介绍。
汉滨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所有搬迁社区主要道路及公共地带进行了适度绿化、美化,建立健全了社区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制度及环卫管理机构,实现了社区内外干净整洁、温馨舒适。
如何确保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生活,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作为汉滨区五大安置社区之一的刘家沟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在实践探索中给出这样的答案:建强组织聚民心、完善制度稳民心、真情服务暖民心、文化引领顺民心。通过“四心”工作方法,让集中安置的全区20多个镇办398户1881名贫困人口找到了“家”的温暖,真正解决了搬迁群众心理和情感上的“水土不服”,也让搬迁群众在社区扎下了根。
“产业配套+就业创业”助增收
近年来,借助“苏陕协作”机遇,汉滨区大力推进新社区工厂建设,实现了100人以上安置点社区工厂全覆盖,截至目前,汉滨区累计建成新社区工厂180家,累计带动就业13200人次。
走进汉滨区县河镇红升社区,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社区毛绒玩具厂正在加紧生产,绣花厂也是一片繁忙,银雁科技公司内,工人们正在电脑上专注地录入数据……
据了解,在红升社区规划选址时,就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坚持产业先行,着力打造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新模式。建设1万平方米的社区工厂用房,引进毛绒玩具厂、绣花厂、美思琪服装厂、银雁科技公司和县河供销社扶贫超市等五家企业入驻社区,为社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一户一人稳定就业。
汉滨区着眼产业培育提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围绕全区154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因地制宜配建产业基地147个,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促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今年还出台了富硒特色产业支持政策和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实现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创业,增加收入。同时,整合培训资源,定期开展搬迁家庭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实用致富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再就业培训,做到订单式培养、定点式输出,先后帮助4.1万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