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县区 > 汉滨
惠德泉:老兵不老 精神永恒
2021-06-23  来源:本站原创

通讯员 翁军2Fd安康新闻网

惠德泉,1920年出生于汉滨区一个叫瓦铺的偏僻小山村。从1942年参军到1955年退役,戎马十三载,转战18个省市,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军大西南,参加了解放和建设西藏的全过程。特别是1943年5月,在湖北省秭归县与侵华日寇展开五次殊死决战,血染荆楚,声震华夏,他用铮铮铁骨书写了一名秦巴士兵的传奇。2Fd安康新闻网

惠德泉退役56年了,他身上的军人气息丝毫未褪。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照镜子,拉整衣服,扣紧领口,带上军帽,对着镜子举起右手,敬一个标准的军礼……2Fd安康新闻网

他当兵感受了不一样的氛围,每天凌晨军号一响,迅速起床,叠齐被子,然后出操拉练,跑多少里路,举多少斤重,刺多少回刀,瞄多少次准……都有严格要求和规定。炮兵,最需要练得是臂力和装弹、发射等“看家”本事。“一枚炮弹60斤,力气大的一次能扛两个,我不服气也扛两个”。惠德泉身子瘦弱,个子不高,硬是扛着120斤的炮弹训练。军容军纪是军人的本色,这个山里娃记得了一辈子。2Fd安康新闻网

1943年5月,部队奉命在湖北省秭归县教场坝驻军。没多久,便与侵华日军驳了上火。对方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人,我方是装备落后、临时集训的部队,力量对比,悬殊很大,一场硬拼的阵地战,一个团被打的七零八落,剩下不到一个连的人数。2Fd安康新闻网

他和战友没有被强敌吓到,流淌着血,咬紧牙,以死缠烂打的方式拖住。子弹像雨点一样从空中泄来,尘土飞扬,烁石四溅,一颗流弹从惠德泉的太阳穴擦过,头上留下一道深深痕迹……就这样,勇士们以顽强斗志挡回了日寇五次猛烈攻击。拂去尘封硝烟,老人感慨万千:“日本兵顽劣,不好打,但还是被我们的缠身战打败了”2Fd安康新闻网

1945年,惠德泉所在的一个营归属了平型关大捷的115师。在共产党的队伍里,他接受了红色教育,读懂了真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思想认识得到了全面净化和升华……佩戴上八路军的标志,实现了他的“红军梦”。2Fd安康新闻网

1947年8月,他成了刘邓大军麾下五十二师115团炮兵连一排一班的班长。1948年1月15日,经连指导员徐普介绍,在河南省沈丘县战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Fd安康新闻网

提起悲壮的渡江战役,苦战了66个昼夜。那场飞机、坦克、骑兵、步兵汇集的大决战,惠德泉这个炮兵班前后打了二十多天的炮弹,持续的轰炸,把他的一个耳朵都震聋了。2Fd安康新闻网

“爷爷,我挖红苕怎么找不着窝呀?”2Fd安康新闻网

“瞅藤粗的,保准……”2Fd安康新闻网

“像挖地雷,您打仗的时候,排雷也是这样吗?”2Fd安康新闻网

“道理一样的,不管做啥,都要多观察、多思考,不要盲目行事……挖红苕挖不好就会挖烂红苕,挖地雷挖不好就会送命。”2Fd安康新闻网

红苕地里,外孙嚷着要外公讲过去打仗的故事,外公用木头做的刀枪在毛草地里,给外孙比划着。2Fd安康新闻网

从1955年6月解甲归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迄今已66个春秋了。退伍回家是惠德泉慎重的选择,一是为了赡养父母,二是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他回村娶了老婆,添了一个女儿。三代同堂,尽享天乐,可在女儿9岁时老婆因病撒手离世,他孤木独撑,送走了双亲,又当爹又当妈的把孩子拉扯大。2Fd安康新闻网

后来,招了上门女婿,一家人勤劳耕作,其乐融融。德高望重的惠德泉,村里村外非常受人推崇,邻里乡亲有啥解不开疙瘩的纠纷,常常找他主持公道。“爷爷爱看书、爱看新闻”外孙对他的禀性了如指掌,他有个心爱的烂皮箱,藏着许多“宝贝”:一顶破烂的帐篷、一堆被磨得变色的奖章、几本发黄的日记和几件熨烫平整的旧军装……2Fd安康新闻网

“挖红薯像打仗,一枪一个准,一锄一个窝。”2Fd安康新闻网

“当兵是一辈子的光荣吗?”2Fd安康新闻网

“是的。”2Fd安康新闻网

“我要学挖红苕,我要当兵!”2Fd安康新闻网

鹤发童颜和稚幼无邪的对话,从石板房里传到了郁郁葱葱的王莽山上。2Fd安康新闻网

日前,汉滨区委组织部给惠德泉老人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是对有73年党龄、101岁高龄的老同志,致以最崇高的礼遇。 2Fd安康新闻网

(责编:彭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