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雷应坤
蝉鸣阵阵,流水潺潺,走进麻虎镇太和村,房屋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农田绿意葱茏。近年来,该村以“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创建为引领,聚焦环境提升,改善人居环境,培育田园风貌,不断绘就“诗意太和”新画卷。
人居环境:从“一处美”到“一片美”
“下午三点半,森硒水厂前集合,收拾到外面桥头!”太和村监委会主任正通知公益岗开展村组道路整治。大家携带工具,分工协作,除草、扫地、清理排水渠,不一会儿就清理了几百米。该村以公益性岗位为主体,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等力量,定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针对沿线主干道、河流、村组聚居点等重点区域,采用“定人定责、层层落实”模式进行清理整治。近年来全村共完成改厕改圈280处,拆除车棚圈舍24处,清除卫生死角192处,新建小型文娱场所7个、垃圾收集点23处。
整治人居环境,发动群众是关键,该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用好“和风讲堂”,每季度开展和美家庭、六美庭院、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评选,落实“积分制”,设立“积分超市”,为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群众兑换积分,实现环境整治从依靠公益岗到群众自觉行动的转变。
乡村风貌:从“老旧差”到“高颜值”
一进入太和村,公路两边绿树成荫,随处可见的特色墙体绘画尽显灵动气息,被溪流环绕的农业产业园区完美融入公路和农房,溪旁的柳树已郁郁葱葱,柳枝随风摇曳。公路两侧一座座改造后的农房,统一的明黄色外墙涂饰带来整齐和谐的观感,块块小菜园、小花园五彩缤纷……“这几年我们这儿变化太大了!原来公路也不平坦,两边猪圈、鸡圈臭气熏天,也没有产业园,只有乱石杂草,房子更是乱糟糟的。”村民柯尊东回忆说。
变化源于持之以恒地开展基础设施提升以及“清脏、治乱、增绿、提品”等村容村貌美化亮化工作。近年来,该村按照村情特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进行研讨论证、科学规划,村(组)通硬化路比例均达到100%,群众用水、用电、网络通信等实现全覆盖。同时改造宜居农房62户,建成“六美庭院”31处,村庄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产业:从“小而散”到“活力足”
太和村四组,一处生态农业园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两层的蓄水池已修建完成,岸边正在进行筑堤作业,该项目将建设高密度养殖鱼池1000平方米,有望再拓展当地“水经济”链条。同时,坐落在七组青山绿林中的“时光小院”又迎来了一批客人。几年前,在西安从事中药材相关工作的黄锐出资将父亲的老房子整饬一新,并不时邀请朋友来这里避暑,久而久之小有名气,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联系她要来这里感受田园生活。“未来想把这里打造成吃、住、玩一体的小庭院,并带动周围乡亲发展中药材。”她介绍道。
主导产业打基础,特色经济增活力,近年来,该村践行“两山”理念,依托青山绿水生态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先后建成年产值2000万元的森硒包装饮用水厂和三个分别以有机蔬果、粮油种植、稀有药材为主的百亩农业产业园区,将全村400余户群众镶嵌在农业产业链上,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同时动员群众因户制宜对院落进行布局、改造,培育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鱼塘等庭院经济,让产业“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