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治田
从小作坊到龙头企业,20余年的时间,黄从高也从青年步入“知天命”的年纪。一路走来,即使有心酸,有困境,但是他的信念从来没有变,他发誓一定要把茶叶做成功,做出名。如今,他经营的白河县歌风春燕茶业有限公司不仅荣誉满满,“歌风春燕”四个字也是家喻户晓。
“这么多年来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也证实了当初不顾百般阻挠执意发展茶叶的路子是正确的。作为新时代的农民,我会一如既往地为种茶者、好茶者尽绵薄之力,力求让茶产业做得更优、走得更远。”黄从高这样说。
1999年,黄从高辞去白河县茅坪电管站的会计职务,决定在白河县发展茶叶产业,一干就是20余年。
从小就喜爱喝茶,随着年纪的增长,看到曾产“贡茶”的家乡大量的优质茶叶资源无人生产而白白的浪费,黄从高心中感到十分惋惜。通过到外地各大茶企参观学习,再到市场调查分析,走访了十几个省市后,他心中的那片茶园有了雏形。
当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他,没有资金建设厂房,只好租用了供销社废弃的仓库,经过一番装修后,搭建了3个燃炭的铁锅土灶,再从外地请来两位制茶师傅,全家劳力齐上阵,一个80来平方米的手工制茶小作坊就这样建成了。虽然当时野生茶叶资源丰富,但是真正利用起来的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农民懂不懂得优次茶叶的区分和采摘了。黄从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外出考察,掌握了一些茶叶技术知识,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引导农户步入采茶的正轨,他晚上带头制茶,清晨睡两三个小时后到林子里督导茶农采茶,手把手教学,然后带上前一天晚上制好的十几斤干茶坐唯一的一趟班车送到白河县批发给茶叶商户。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做就是7年。在收茶、制茶、卖茶的过程中遇到过诸多的苦和累,也有很多心酸,但是他当初的信念从来没有变,他发誓一定要把茶叶做成功。
2006年,他意识到这个年产几百斤的小作坊再也满足不了生产和市场的需求了,必须把茶叶做成产业,要投资走规模化、正规化生产。他向银行贷款50万元建设厂房,并且注册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2006年6月,“白河县歌风春燕茶厂”正式挂牌成立,并在同年通过了食品生产许可办的现场审核而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008年2月,获得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签发的商标注册证。从此,黄从高有了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歌风春燕”。
自开始做茶第一天起,黄从高就把产品质量安全和诚信放在第一位,不合格的茶叶坚决不出厂,在提升品质的基础上提高产量。建厂第二年单名茶产量就突破1吨,茶厂年产值突破了80万元。2011年,茶厂增资重组为“白河县歌风春燕茶业有限公司”,占地面积3560平方米,生产也从当初单一的绿茶生产发展到红茶、乌龙茶、茶食品、茶品种选育等多元化经营了。
黄从高还是“品茶”的专家,他总能在喝茶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工艺中存在的不足,然后改良。经过多年来反复实践的经验积累,尤其是现在他研制出的绿茶,不但形美,而且茶汤翠绿明亮、花香味浓耐冲泡的特色也被广大客户和专家们所认知。通过积极参加国内各大茶事活动推介,以及在大型的名优茶评上屡获嘉奖,“歌风春燕”也就这样慢慢被叫开了。
质量为本,顾客至上,打造特色,一直是黄从高秉承的发展理念,经过不懈努力,“歌风春燕”茶叶取得了多项荣誉,国际、国内屡获嘉奖。黄从高决不满足于此,他最大的心愿,便是使老百姓以茶为业,共同致富。
2012年开始,为了鼓励周边百姓积极发展茶叶,黄从高就到各家各户走访做工作,讲解茶产业的趋势和效益,并协商同农户签订“公司+农户”协议。初期,也有很多人质疑,但是看到种茶叶的第一年就有很多收益的时候,那些质疑声也越来越少,更是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茶叶种植中来。
截至目前,歌风春燕茶业公司以“公司+农户”和“流转土地”新发展的茶叶园区面积已经达到了3100亩,低产改造老茶园850亩。公司带动茶农595户,其中贫困户110与,并与110户贫困户签订脱贫帮扶协议。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公司+农户”、免费提供种苗肥料和茶叶技术培训、有偿茶园管理、增加就业岗位、发放困难补助等多种方式来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白河县歌风春燕茶业有限公司已发展为集茶叶栽培、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加工、研发、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以住宿、游乐、休闲观光、健康养老、健康食疗一体式、绿化亮化美化立体式发展模式。目前,公司承办有生态园区3508亩,有机茶园400亩。公司有全新的生产、办公综合楼一栋和接待服务中心一座,建成已投入使用百吨清洁自动化茶叶生产线一条,袋泡茶、乌龙茶生产设备以及检验检测、精选精包等配套设施设备,建成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2017年公司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全方位的品质监管体系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了强化品牌效益,通过品牌宣传推广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助推脱贫、稳固增收,公司突出生态产品特色,结合园区主导产业,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品牌建设,已建成“歌风春燕”“歌凤春燕”“悠然神往”“白河乌龙”等多个企业品牌。
公司还不断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康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引进新品种,加快现有成果转换步伐,积极探索新技术,目前,红茶生产技术、瓜片生产技术、乌龙茶生产技术以及茶酥饼生产技术已经在企业得到转换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