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日,植保无人机在城固县龙头镇新华村的稻田上空开展水稻“两防一喷”作业。城固县农业部门通过向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植保无人机专项飞防作业,累计作业面积达10500亩,起到了防病、防虫、增粒重的作用。 本报通讯员 邬正鹏摄
三秦大地,万象更新。
一幅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铺展。
一场关乎百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乡村变革,已经拉开大幕。
一条依托苹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外向拓展的发展之路,持续绽放精彩。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期间谈到“三农”工作时,语重心长,充满关切,对陕西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陕西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要立足资源多样性,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牢记嘱托,不负厚望。三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落实“五个扎实”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以脱贫攻坚为抓手,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发力点,全力做好“三农”工作:一二三产不断融合,特色产业由大变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陕西农村更有活力、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获得感。
生态改善 乡村有活力更有竞争力
2018年1月4日,秦岭深处。蓝田县青坪村党支部书记李祥岐,已经在村里的沿河路上来回走了好几趟。这里是西安市灞河流域的一段,全长2.5公里,李祥岐是这里的河长。
早在2016年,青坪村所在的灞源镇,相继关闭了镇内3家采石场,取而代之的是生态修复和对历史遗留采石场的清理修复。青坪村也得到了15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进行改造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相继实施的一系列措施,让青坪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也让其获得更多关注。”蓝田县灞源镇镇长耿红波说,西安国际港务区与华润集团在青坪村至镇上沿线15平方公里打造的精品民宿项目已经做好了前期规划,下一步蓝田县还将在青坪村打造一个医疗康养基地。
青坪村的变化是陕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
三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落实“五个扎实”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绿色发展成为全省各地,特别是农村地区转型发展的新理念。全省各级财政投入持续加大,仅2016年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投入就达112.77亿元,推动了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从划定耕地红线到农业生产开展保护性耕作,更多县(区)开始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项目,陕西年均减少不合理施肥7.5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从卖树木到“卖风景”,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森林旅游持续升温,陕西林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守护山、水、村,收获绿、富、美。随着一大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的相继建成,陕西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乡村旅游、休闲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长安、蓝田、临潼等地,依靠秦岭的天然优势,无处不成景,无景不诱人,乡村人气越来越旺。其中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的蓝田县,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3302.26万人次,同比增长105.95%,旅游综合收入75.79亿元,同比增长115.32%。
更多的村庄、小镇、县城,因生态兴、因生态富、因生态美。陕西农村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发生着深刻变革。良好生态带动乡村活力四射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为全国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变”改革 农民有收入更有获得感
这三年,与生态改善同步进行的还有一场声势更为浩大的民生变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陕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陕西的就有3个。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对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回应与践行,也是陕西省委、省政府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与信心,更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落实“五个扎实”要求,带领全省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承诺与责任。
时间回到2017年3月。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榆林市榆阳区召开。赵家峁,榆阳区东南部一个传统的陕北小山村一下子火了。
贫困户从90%减少到3%,贫困人口从81.7%下降到2.4%;村民可支配收入比三年前翻了一番,达到12880元;村集体从负债2万多元到固定资产达到8000多万元。仅三年时间,赵家峁村通过实施“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农民收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2017年村上净收入200万元,村民可分红100万元。
发生巨变的不止赵家峁村。礼泉县袁家村对村级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全体村民受益;洋县纸坊街道办事处草坝村,通过“三变”改革,实现了家家入社,户户有股,村民收入、乡村治理、公益服务多业并举……三年来,一场让农村恢复生机与活力,让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脱贫攻坚战役在广阔农村打响。
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陕西本着“宽进严出”,上万名干部历时两月,精准到户、到人,清洗核查出精准数字,剔除31万人,新纳入34.3万人,贫困人口为228.7万人;陕西把最“硬”的干部用在最“硬”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召回1352名驻村干部,补充5770名骨干力量,整顿1348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陕西不要短、平、快的“数字”脱贫,而要让贫困群众紧紧嵌入产业链,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全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7万多家,互助资金协会4977个,受益贫困人口达到74万人。
特别是2017年,全省用于脱贫攻坚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到103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22.99亿元,比上年增长83.9%。同时,全省在4200个村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500个村实施“三变”改革,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790个,土地流转率达到23%以上,盘活了农村沉睡多年的资源资产,也拉动了科技、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2017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265元。
“陕西的脱贫攻坚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这种产业持续发展、农民持股就业脱贫的方式不但是快速的,而且是长久的,既降低了贫困人口脱贫后再返贫的风险,又达到‘治标’又‘治本’的长期目标,真正使贫困人口分享到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果。”省委农工办综合调研处处长王军说,由于群众参与度高,农村“三变”改革对提升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也具有重要意义,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陕西的生动实践。
凸显特色 产品有市场更有话语权
狭长的地理环境,多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陕西农业生产资源多样性的特点。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要求陕西要立足资源多样性,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三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不断提高粮食产能基础上,借特色产业发力,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对内,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对外,抢抓“一带一路”等发展新机遇,助力特色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断开拓新市场。
2017年12月底,铜川市宜君县尧生镇26户贫困户拿到了全省首份苹果期货保险保单。这份保单,填补了国内“苹果期货+保险”的空白,为当地果农提供了农产品价格兜底保险,也提高了农户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认知程度,为他们今后的种植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依然是苹果。2016年5月17日,致力于打造中国果蔬领域高端品牌的海升集团,与中国中信集团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际一体化基金会签署了三方关于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建设“中哈元首苹果友谊园”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海升集团迈出了带领陕西苹果走出国门走向中亚的第一步。
这个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州根尼县的园区,包括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种植园、苗圃、冷库以及果品分选线等,建成后将大大提升当地苹果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陕西合作,哈方正是看中了陕西的苹果产业优势与苹果种植技术。
陕西有着多种多样的农业资源:苹果处于世界最佳优生区,面积超过1100万亩,全世界每7个苹果中就有一个产自陕西;猕猴桃年产130多万吨,占世界的1/4,远销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樱桃、葡萄面积和产量均列全国第3位;陕南是我国魔芋四大主产区之一,面积占全国的1/4;绿豆、荞麦等名优小杂粮是传统的出口免检产品……这些都是我省的特色产业,也是我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优势产品。
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向外拓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据西安海关统计,仅2016年,我省鲜果出口量就达到13.6万吨,出口额8.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倍和82.4%。而以茶叶、食用菌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小众特色产业的快速兴起,也成为陕西农业发展的一抹亮色。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职业农民拿着高薪走出国门,享受着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带来的满满荣誉感;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市场,感受着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带来的种种成就感。
站在新起点,回望来时路,三年努力,三年辉煌。
——这三年,陕西“三农”发展的潜力来自于日益优化的生态环境;
——这三年,陕西“三农”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改革红利的加速释放;
——这三年,陕西“三农”发展的活力来自于优势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力。
作为农业大省,陕西迎来了农业发展的新时代。借助生态改善的发展契机、资源丰富的发展优势、村美人和的发展氛围,一幅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三秦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