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泥河沟村的千年“枣树王”。
延川县红枣采摘园的“防雨伞”。
陕北高原的沿黄河地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自古就是红枣优生区和主产区,有些地方种植红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红枣的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
然而,谁能想到,曾经香了市场、甜了百姓的陕北红枣,如今却出现了连年滞销的局面,挂满枝头的红枣无人采摘,掉落满地的红枣无人收购。
面对已融入青山绿水风景里的几百万亩大红枣,陕北群众只剩下“望枣兴叹”的感慨……
10月间,正是红枣采摘季,记者专程到榆林市的清涧、吴堡、佳县等黄河沿岸红枣主产县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走在陕北黄河沿岸的红枣主产区,近300万亩枣树枝繁叶茂,颗颗红枣似珍珠般挂满枝头。信步走进路边枣园,成熟的枣儿落满了园子,满眼田园风光,一派丰收景象。
然而,正值采摘时节的枣园里却空无一人……
A 陕北红枣遭遇“市场寒冬”
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在陕北红枣栽植的历史上,是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村里有一棵“枣树王”,据专家考证已有1300多年树龄,仅树干周长就超过3米,两个成年人也抱不拢,至今每年仍产红枣近百公斤,被誉为枣树中的“活化石”。在“枣树王”周围,还有百余棵生长了近千年的古枣树,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古枣园。园中的石牌坊上刻着“枣源”二字,足见栽植历史的悠久和对陕北红枣栽植的影响。
据介绍,佳县的枣林面积超过82万亩,因为红枣市场走低的原因,这个曾经的“红枣大县”,如今在默默地等待着市场的转暖。
清涧县素有“中国枣乡”之称,全县最为出名的当属玉家河镇舍峪里村的红枣。上世纪90年代,这个当时不足百余户村民的小山村,因所产红枣品质好,产品远销全国甚至海外市场,曾创下红枣年销售额数百万元的纪录。然而,当记者慕名来到舍峪里村采访时,感受的却是红枣滞销所带来的阵阵“寒意”。
村民韦小平家栽了20多亩枣树,他告诉记者,过去舍峪里村的红枣不愁销路,每年采摘季节,就有客商上门订购。当时,每公斤收购价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他家每年的纯收入都在四五万元。可近几年,秋季出现连续降雨天气,成堆的红枣烂在地里,让收获成了泡影。去年,好不容易盼来个丰产年,却又遇到红枣价格大跌,一公斤红枣只能卖到几角钱,有的村民去年的红枣到现在还没卖出去,干脆拿去喂了牲口。如今,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根本无力照管枣树,不少枣园被撂荒,让人看着就心疼。
地处黄河沿岸的吴堡县,也是陕北红枣主要种植区之一,虽然全县现有枣林面积只有16.6万亩,但占用土地比例却远高于其他地区。在樊家畔、下山畔、辛舍窠和刘家沟等产枣大村,群众红枣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90%以上,是当地产业脱贫的主要支柱。然而,卖枣难的问题同样困扰着这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