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州老人要给后人留下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的乡愁
常宁州老人把晚年的经历和时间都用在了文保上
在西安市长安区子午峪口,退休文保干部常宁州放弃城里的优越生活,用20多年的时间,义务修复一座清代古桥。这位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现在依然和时间赛跑,用自己的双手和匆忙脚步,收集史料,保护正在消失的“记忆”,他晚年唯一的愿望就是为后人留下更多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的“乡愁”。
“城南第一桥”
从西安市长安区子午峪口顺着公路进山,在子午街办南豆角村外,两座古香古色的凉亭和与其相连的跨越山间河道的双层石拱桥,会让你眼前一亮。桥头牌坊悬挂有手书牌匾“左氏桥”,紫底金字在初秋的早晨透着肃穆与沧桑。
太阳升起的时候,进山踏秋的游人多起来,经过石桥时,都会禁不住停步在桥头的凉亭里歇息远眺,或是徜徉在石板桥面上,望着桥下湍流的河水,感慨“天堑变通途”,然后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傍晚时分,附近村民三五成群地也会遛弯到桥上纳凉谈天,或挤到正在演出的自乐班前台吼上一段。山风阵阵吹过,倒映在水面的月光与星斗,随着暮色低垂,愈发清晰明亮,铿锵的秦腔唱段和锣鼓琴弦在山谷忽而悠扬、忽而凄婉地往来回荡。
86岁的常宁州也会在茶余饭后信步于此,大家看到他,都会点头问好,称赞“把这桥重修了,可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老人马上摇手强调“不值一提”,因为这是“后辈人的份内之事”。
子午道北口在西安市长安区,叫子(午峪)口;南口在汉中市洋县,叫午口。从长安出发翻越秦岭,经安康市的宁陕、石泉两县,再穿过汉中市西乡到洋县,全长420公里。上千年来,蜿蜒崎岖的子午道上的三尺之路,爬上秦岭这座天然屏障,又跨过悬空于绝壁之上的古栈道,期间这座桥曾是咽喉要道上的必经之路。
据《西北开发史》记载,清朝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对子午古栈道全线进行了整修,在子午峪口修建三座古桥,分别为石板桥、拐峪桥和头道桥。其中头道桥就是这座石拱桥,高9米、长16米、宽2.5米,东西横跨山涧河流,被村民们誉为“城南第一桥”。
岁月更迭,时过境迁,子午道已无往日辉煌,唯余当年马帮传说和村民耕作的脚步,随着风雨蚕食和年久失修,不断发生损毁,1982年的一场山洪,使得这座桥垮塌,从此在子午道上彻底消失。
“桥垮了那么多年,一直没有重修,也是我和大家的一块心病。这桥是个文物呀,那是老祖宗给咱留下的东西,毁了可惜。我当年都78岁了,能干点就干点,能留点就留点。”
常宁州老人指着桥下正在向外吐水的龙头叹息着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原来龙尾是进水口,龙头喷水很有气势。既有泄洪作用,同时也是测量水流特别是水位,预知山洪汛情的一个标尺。“龙头还在,可惜损毁的龙尾已经找不到了。”常宁州正色道:“我是文物保护的老兵,保护文物是职责;忘记历史,就是愧对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