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实习记者 马娟)安康这座城的发展建设日新月异,除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最直接体现在市民的日常饮食上。“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看似微小的存在,却让城市有了烟火气息。自古“民以食为天”,一个城市的人的健康指数,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吃,从五谷杂粮到蔬菜到肉类生鲜,无一不反映了当地的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菜市场能了解到一个城市最本土的食材,和当地的饮食习惯,这里是一个地方饮食文化的源头。红色的西红柿、胡萝卜,黄色的辣椒、生姜,绿色的芹菜、紫色的茄子等等,市场上品类丰富的果蔬让如今市民的餐桌五彩斑斓。
市场上的各色蔬菜
在兴安市场的一角,蔬菜小店老板李先生和妻子正在麻利地整理蔬菜、装菜、过秤。夫妻两人做蔬菜生意已经23年了,他们告诉记者,每天早上4点就去三桥农贸市场批发蔬菜,保证新鲜的蔬菜供应。
“虽然,现在每天的工作忙忙碌碌,但是比起之前已经好多了。以前在各个小区巷子里摆摊,没有固定摊位,什么都没有,刮风下雨都没地方躲,挣钱多少不说非常辛苦。尤其是冬天,一站一天,巷子里两边楼挡着,只有中午有太阳,还能暖和一些。”
李老板夫妻的小店
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对菜市场也开始统一规划管理,现如今摊位划分整齐,大多数摊主都在有序经营,并且保持了自己摊位前的环境卫生。商贩们有了固定的销售摊位,也给市民提供了更加卫生、洁净的购物环境。
整齐摆放的蔬菜
谈到现在小店里的蔬菜种类,李老板说:“最早来卖菜的时候多是家里种的,四季菜,不同时候有什么菜就卖什么菜,以前蔬菜品种较少,卖的大多是包菜、豆角、洋芋这些常见的,现在时鲜、绿色蔬菜品种很多,同一种蔬菜也有不同的品种,大家来买菜都要求的是新鲜、健康。”
“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种菜,虽然种类少,也就什么季节吃什么菜。现在不一样了,种菜的人少了,城里人都要买菜,蔬菜价格也是越来越高了。”
说起餐桌上的变化,今年63岁的张奶奶感受颇深,她说,二十年前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庄稼人地里种什么就吃什么,饭桌上出现最多的就是土豆、大白菜、萝卜这老三样,酸菜坛子更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
售卖自家种的蔬菜的张奶奶
“现在天天都像过年一样。我们年轻的时候,过年才几个菜,炒萝卜、炝白菜、炒个土豆丝、自己家里做的豆腐,经济条件好的能吃上肉,就算把年过好了。现在生活好了,想吃什么都能买到。之前吃不上肉,现在能吃的起肉了,反而提倡少吃大鱼大肉,要多吃水果蔬菜。”
如今,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想要吃的新鲜瓜果蔬菜,这一切都得益于这些年来农业的发展进步,随着冬暖式蔬菜大棚和温室栽培技术的出现和遍及,现在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新鲜的蔬菜供应都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