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苏 通讯员 刘小艳 文/图
盛夏时节,秦巴腹地安康,2.35万平方公里土地披绿叠翠,生机盎然。稻浪滚滚,茶芽吐翠,猕猴桃挂满枝头,魔芋叶片如伞摇曳生姿。俯瞰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一幅科技赋能、产业兴旺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一幕生动画卷,得益于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农科院)推行党建“五带”工作法绘就的科技兴农新图景。近年来,市农科院党委以“党员带干部、师傅带徒弟、试验带示范、成果带产业、科技带农户”的“五带”工作法为抓手,倾力打造“支部建在试验田、党旗飘在产业链”党建品牌,走出一条党建与科研、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为秦巴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党员带干部:科技攻关“先锋队”
安康,素有“中国魔芋之乡”的美誉,魔芋产业是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潜力巨大。然而,魔芋软腐病和白娟病高发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面对这一难题,市农科院薯类作物研究所党员带干部组成育种“先锋队”,借力省魔芋产业技术体系的资源优势,成功选育出魔芋新品种“安魔128”。这一填补陕西杂交魔芋空白的突破性成果,与创新集成的“一年制魔芋轻简化抗病栽培技术”配套推广,实现了“当年种、当年收、当年见效”的目标,亩产高达1500公斤以上,发病率控制在10%以内,为魔芋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如今,“安魔128”已推广种植12.6万亩,“轻简化技术”辐射36.8万亩,为陕南魔芋产业发展扫清了障碍。
魔芋产业技术培训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市农科院党委大力推行“党员带干部”机制,以“岗位建功新时代”为主线,通过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建立“1+N”“N+1”结对帮扶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深度融合。在全院8个党员示范岗的辐射带动下,已有9名党员专家与11名非党科研骨干结成帮扶对子,累计开展专题技术指导150余场次,形成了“党旗红”引领“科技蓝”的生动局面。
该院还创新实施“党建+统战”工程,通过“思想共进、项目共研、服务共抓”的工作思路,建立党委委员联系党外专家制度,定期召开“同心座谈会”,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拉近与党外人士的距离,构建起党内党外同心同向、共促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市农科院通过党委会定向、党员领衔课题、青年干部深度参与的模式,由党员骨干包抓攻坚5个重点产业项目,将一般干部纳入重点科研项目组,精准对接区域农业发展的核心需求,在实践中锤炼队伍、培养人才。“十四五”以来,该院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省市级突出贡献专家6人,省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岗位专家17人、国家和省级科技特派员24人,省“三秦英才”1人、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全国及省部级劳动模范3人,安康道德模范、安康好人等5人,担任中、省、市各级学术组织职务12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师傅带徒弟:乡村振兴“生力军”
“这株结薯集中,薯型好,是个好苗头。”在镇坪高山试验站海拔千米的马铃薯试验田里,临近退休的马铃薯老专家蒲正斌正俯身查看一株马铃薯的叶色和块茎发育情况,身边的年轻科研人员叶明辉快速记录、拍照、编号,汗水浸湿衣衫也顾不上擦拭。
自2021年进入安康市农科院以来,叶明辉就跟随蒲正斌扎根田间地头,参与实生苗培育、单株选育、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等全过程。“育种是一场持久战,看得出、选得准、守得住,才是真本事。”蒲正斌常说,好的育种人,既要有科学素养,更要有吃苦耐劳的意志。面对两万多份实生单株材料,他毫无保留地将选种标准、亲本配组经验和杂交思路一点一滴地传授给叶明辉。
“秦芋36号”“1305-32”等优良品系,正是在这片试验田里一代代选育出来的成果。叶明辉表示:“蒲老师将几十年育种经验倾囊相授,我唯有沉下心、扎下根,把好品种真正选出来、种下去、推广开,为农民增收、为国家粮安贡献力量。”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市农科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师傅带徒弟”机制,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宝贵经验与科研精神薪火相传,培养了一支扎根田野、能打硬仗的农科生力军。
同样的故事也在水稻试验田里上演。年过六旬的水稻育种专家洪安喜,精心育成的“泸香145”“川香145”等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品种,终结了安康无本地稻种的历史。“办公室里长不出好稻子。”这句朴实的话语深深地印在弟子邵发琦的心中,他立志“接好育种接力棒”,把良种种进农民田。在海南育种基地,玉米育种专家谢世学将淡黄花粉稳稳地抖落在花丝上,那些被谢世学视若珍宝的2000份育种材料,也传递给“90后”徒弟张金池。
试验带示范:科技强链“排头兵”
“这个洋芋表面光滑,好刮皮,炒菜炖汤都很香,我自己买了一些,还给邻居带了一袋。”眼下,汉滨区晏坝镇田坝社区150余亩富硒马铃薯迎来丰收季,平利县三阳镇牛角坝村村民彭昌华得知后,专门赶来一次性选购了50多公斤马铃薯。
该园区引入市农科院粮油所引进选育的秦芋系列、沃土系列、希森系列等优质抗病高产的富硒马铃薯品种,通过“早熟马铃薯+鲜食玉米+X”轮作套种模式,打造出亩产值超万元的“万元田”。
晏坝镇马铃薯产业试验的成功实施,是市农科院推行“试验带示范”的有力见证。市农科院将战斗堡垒构筑在产业链关键节点上,在全市广袤的田野间,32个科研试验和示范基地织成一张覆盖全域的科技示范网络,成为联通实验室与万亩良田的“金桥”。
在恒口示范区梅子铺姐妹合作社,新品种水稻正沐浴阳光,舒展身姿,如同一扇扇展示成果、引领技术的窗口;在旬阳国桦公司的食用菌科技试验站,“安香”系列香菇、“安耳”系列木耳等新品种与10余项新技术在此“落地生金”;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建立的30亩猕猴桃核心示范园内,“秦红”“安鑫”品种硕果盈枝,推广山地猕猴桃栽培技术1万亩,指导汉阴县打造猕猴桃产业集群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全市7万亩猕猴桃果园提质增效;石泉县中池镇筷子铺村优质高产水稻示范点,建成了农机农艺融合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样板田,实现了全生育期关键节点上门技术服务,经测水稻亩产均达到650公斤以上。
成果带产业:躬身强农“领头雁”
在汉阴县漩涡镇大涨河村茶园里,翠绿的茶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墨绿,村党支部书记蒋克明介绍说:“我们村茶园面积约600亩,以前,茶企只收春茶。现在,茶企开始生产红茶,夏秋茶得到充分利用,茶叶采摘从一季变三季,每亩收益可增加1000元以上。”
研发创新型富硒红茶
蒋克明所说的红茶,是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鲁成银专家工作站和安康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刘运华带领团队历经五年攻坚,成功研发出的创新型富硒红茶“安康果蜜红”。该款红茶具有汤色橙黄明亮、果蜜醇香浓郁、滋味细腻甜滑的特征,荣获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第30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奖”等奖项。
汉阴县现有茶园8.57万亩,年产茶叶2400吨,综合产值达8.1亿元。作为果蜜红茶的起源地,该县积极推动茶产业转型,引导23家茶叶生产企业和56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从单一绿茶生产迈入集绿茶、红茶等生产于一体的生产模式,延长了茶叶生产周期,提升了综合产值,成为安康茶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标杆。
在解决魔芋二氧化硫残留量高、产品同质化等产业升级技术瓶颈方面,市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合高校、企业,历经五年联合攻关,在魔芋精粉低硫加工、魔芋凝胶稳定性调控、传统工艺优化及高值化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相关成果荣获2024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为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十四五”以来,市农科院共承担中、省、市、企业等科技项目60余项,选育新品种15个,研究推广科研技术50余项。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33项,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带农户:为民增收“农保姆”
在汉滨区建民街道天瑞塬冯家坝农业园区里,一畦畦番茄长势喜人,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高海娜正带着团队测量番茄生长数据。“通过将蔬菜废弃物还田,改良土壤,可以有效缓解温室连作障碍,形成绿色循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能产出绿色优质农产品。”她介绍说:“利用蔬菜废弃物,加上豆粕、谷糠、微生物菌剂、酵素等堆肥还田,可以显著提高番茄植株生长发育,增加番茄产量,提升番茄品质,改良土壤。”
高海娜以项目合作的方式,与天瑞塬农业有限公司结对,围绕“蔬菜化肥农药减施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高复种指数”“地方蔬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技术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指导园区筛选适宜安康推广种植的蔬菜新品种10多个,结合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产量较原有品种提高5%~30%,通过开展拱棚羊肚菌复种甜瓜四季豆高复种指数试验研究,进行“菌瓜菜轮作”,实现“一棚三收”,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种植效益。
“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不仅是技术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技术的接受、适应和应用。市农科院深入推进“三抓三促”行动,鼓励科研人员与农户建立长期结对帮扶关系,持续跟踪指导农业生产。选派涵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的“三区”人才30余名,围绕“三区”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农时和生产关键环节,采用“课堂教学+现场示范+线上指导”相结合的模式,邀请院内专家、行业能手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培训、成果转化等工作。
以王勇、张园园等人为代表的食用菌研究团队走进汉阴县的食用菌大棚,帮助企业引进各类菌菇新品种,破解“农业芯片”难题;在镇坪县华坪镇,由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系)与引进的48个外地品种(系)同台“竞技”,成为农民增收的生动样板……市农科院将科技服务精准滴灌到安康的田间地头,让“科技带农户”、为民增收的“农保姆”故事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近年来,市农科院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167场,覆盖1771名基层农技干部和100多名“土专家”,惠及农民超9万人次。一项项“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如星火燎原,点燃了千家万户的致富希望。
在党建引领与科技赋能的同频共振中,市农科院正以“五带”机制为航标,引领农业科技工作者将初心深深镌刻在每一粒种子之中,将使命坚实融入每一寸泥土之中。他们以科技的创新活水浇灌安康的希望田野,用科技的“金扁担”毅然挑起富民强农的重任,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崭新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