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飒
凌晨4点,天还未亮,武顺就和其他两位老师一起带着两个参加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孩子梳洗、化妆。戏曲表演不同于其他,不仅妆面复杂,头饰也十分有重量。他们的节目出场大概在中午11点多,长时间的带妆等待,武顺担心孩子吃不消。毕竟这两个参与演出的孩子不同于其他,她们一个10岁,一个只有8岁,而且都是患有听力障碍的孩子。
将近7分钟的表演,武顺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虽然她不是表演者,却必须在台侧进行手语指挥,因为孩子们无法听到音乐,所有的节奏都要靠老师的引导。最终,节目获得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表演类一等奖和辅导奖。而最让武顺高兴的,是大赛评委、国家京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光对节目的点评,“李光老师当时说:‘我是满怀感动和敬仰的心情来欣赏这部作品的。这段表演作为我们健全人来说、专业演员来说都很难完成,而你们却完成得这么出色,我深深地被折服了。虽然我没有参与和见证你们排练的过程,但是从孩子呈现出来的状态,我觉得一定是辅导老师用你们的爱和智慧启迪了孩子,给孩子搭建了一个通往艺术的桥梁。’这不仅是对节目、对孩子的肯定,更是对我们老师最大的肯定。”武顺说。
那是2015年的8月中旬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那年的暑假,是武顺非常难忘的一段日子。
7月初,安康市阳光学校的孩子们都放暑假了,特教老师武顺和同事们还在律动教室认真地给孩子们作指导。距离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必须加紧练习,才能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全国的观众。这次表演的节目是秦腔片段《挂画》,与以往表演的舞蹈类节目不同,这次的戏曲节目对于节奏、表情以及细节的要求更高。“舞蹈到戏曲的跨度,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利用暑假时间全天候来慢慢打磨。”武顺说,这一段表演很难,不仅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还有许多情感方面的诠释。
年纪小加之重度听力损伤,让训练的难度无形中又增加了不少。武顺说,节目中有一个片段是为了迎接新人到来,丫鬟打了一盆水让对方洗手,但是这个水很烫,这里必须表现出又急迫、又喜悦、又羞涩的情绪。一方面孩子年龄比较小,理解不了这么丰富细腻的情感,第二就是理解了也不知道怎样传神地把它表现出来。武顺就带着孩子反复看其他人表演的片段,然后以故事化的方式讲给孩子们,让她们慢慢感受。为了演好“烫手”的片段,就必须要用真实的感受来获得。夏天,害怕滚烫的水伤到了孩子,武顺就换成冰水,一遍又一遍练习,让孩子把碰到水以后迅速抽回手的动作演得既真实又自然。还有一段表演是必须在一拍之内从椅子上踩到扶手上,这个动作必须“稳准狠”,但是孩子总是找不准感觉,为了让孩子迅速进入状态,武顺用一只手搭在扶手上,告诉孩子,要控制好自己的肌肉,轻轻地踩,不然老师会很疼,通过几次训练,孩子逐渐找到了感觉。
对于健全人而言,一个动作可能一两次就可以基本掌握,而这些孩子却需要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训练。这考验着孩子的意志,更考验着特教老师的耐心。“有时候引导孩子的过程,并不是怕吃苦,而是苦于找不着引导途径。教授特殊孩子就是要不断鼓励和不厌其烦地重复,靠时间来打磨。”武顺这样说。
与武顺见面,是在今年教师节前夕,她正在给启智班的孩子授课。温柔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满满的亲和力。这几日,武顺的腿伤复发,走路有些许不便,但她给孩子们上课的热情依然不减。而她的腿伤,也是在2015年暑假留下的。
听障孩子在接受节奏学习的时候,需要通过地板的震动来感知,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有时候情急之下,武顺就通过用力跺脚给孩子们传递节奏。那个暑假,本就疲惫的身体加上高强度的训练,造成了武顺膝关节半月板的损伤。虽然当时有所恢复,但是后期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时候太投入,常常不注意,所以腿伤时有发作。虽然留下了伤痛,但武顺心里依然对那个暑假充满感激与感动,因为她看到了获奖以后,孩子脸上浮现的纯真而自信的笑容,她说,那个笑容可以治愈一切。
事实上,武顺在2011年以前是一名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师。入职安康市阳光学校以后,担任学校的律动课老师,教学内容包括舞蹈、打击乐器、韵律操以及情景游戏等,而她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怎样与学生交流。武顺说,那个时候感觉自己也变成了聋哑人一样,自己说的话孩子听不到,孩子们打的手语她也完全不懂。通过自学以及向其他老师请教,半年以后,武顺掌握了手语。跨过第一道障碍,也让她对这些孩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她发现,由于听力的限制,听障的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也跟普通孩子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借助律动教学,能够启动孩子的多感官体验,让这些孩子能够认知到旋律节奏的规律。在平时的教学中,她也会刻意观察学生们的表现,让那些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接受科学系统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音乐中学会释放,找到自信并绽放光彩。
经过不懈努力,武顺带领着孩子们在全国和省级残疾人艺术汇演及全省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汇演中,多次荣获表演一等奖、创作奖和辅导奖;她所执教的律动课在“全国首届特殊教育学校律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她个人先后被授予“省级教学能手”“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优秀残疾人文化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我一直在思考特教老师职业精神的本源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爱、专业和坚持。你做到了这三点,你就不仅仅是教孩子学习了技能,还教会了他怎么样做人,这对于特殊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武顺说,“教育好了一个孩子,也就相当于改变了一个家庭。今后我要做的,也是更多地教育他们,如何变得宽容善良、坚韧自信,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