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迪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人社部门通过广开就业渠道、创新就业模式、突出技能培训、培育新型产业等举措,推动全市实现搬迁安置点8.3万户有就业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一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依托苏陕劳务协作、西安对口帮扶,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劳务合作,疫情期间,搭建网上就业服务平台,推行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等线上“春风行动”,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云端送岗”。采取“点对点、一站式”包客车、包火车专列输出等方式,架起贫困劳动力等群体从“家门口”直通输出地“厂门口”的安全快车道。在一定规模的社区召开专场招聘会,开展上门送政策送岗服务,还通过建筑企业招聘一批、新社区工厂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等“五个一批”开展专项就业帮扶行动。目前全市15.6万名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已实现稳定就业,其中转移就业11.96万人。
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搬迁群众提升就业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就业的重要抓手。全市人社部门结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组织开展农民工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采用在线直播、实时答疑的方式,让搬迁群众宅在家里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做好技能储备。全力推动线下培训,充分发挥“紫阳修脚”“旬阳建工”“汉阴厨师”“岚皋家政”等“一县一品”劳务品牌引领作用,通过技能培训与劳务品牌相结合,积极推进技能培训进社区、进安置点,按照不同类型、不同群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社区工厂以工代训、创业培训等定向式培训。今年全市已开展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含产业培训)2038人,近几年来全市已累计组织搬迁贫困劳动力参与各类免费培训7.39万人次,让6.88万名搬迁贫困劳动力提升了就业创业能力。
为切实解决移民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我市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以新社区工厂为载体,以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为主导,让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变成现实,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疫情期间,全市人社部门全力抓好新社区工厂和毛绒玩具企业的复工筹备,帮助企业规范复工复产流程,抓好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动员员工返岗复工,落实相关就业扶持补贴政策,千方百计“保”住新社区工厂企业。4月起,我市人社部门赴东莞、义乌加大招商推介等工作力度,今年新增新社区工厂(毛绒玩具企业)54家,目前全市新社区工厂(毛绒玩具企业)正常经营554家,共吸纳就业16662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205人。
坚持“适度控制,定向扶持”原则,今年在易地搬迁社区新增开发865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目前已上岗598人。对于搬迁至安置社区居住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制定了统筹协调、妥善安置的措施,将岗位调整至安置社区。提前部署现有就业扶贫特设公益性岗位与乡村公益性岗位的过渡衔接,对2020年底仍无法实现转岗就业的就业扶贫特设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直接过渡至乡村公益性岗位,确保兜底安置帮扶不断。目前全市14258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其中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7057人。
继续全面推广“旬阳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模式,通过1527个村级劳务服务公司,将员工招聘、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劳动力派遣等就业服务向搬迁社区延伸。对800人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社区和附近的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公共就业服务站或窗口,全市60个规模以上安置社区已实现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全覆盖。全力做好易地搬迁群众社保服务跟进工作,积极主动为易地搬迁群众办理城乡居保服务归属地变更手续,并及时做好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衔接,继续推进“五个不出村、服务零距离”建设,引导易地搬迁群众使用“陕西养老保险”手机APP自主办理业务,为行动不便和年龄偏大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目前全市25.5万名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参保不断档、人社服务不掉线。
下一步,全市人社部门将继续坚持普惠性政策和超常规举措并举,强化就业服务与兜底保障并重,为全面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