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鲁玲老师总会穿上旗袍,站在考场门口,为自己的学生打气加油。
“第一天穿红色,象征着开门红,第二天穿绿色,象征一路绿灯。”鲁玲觉得,自己穿上旗袍,学生们在考场上就旗开得胜。
这样的送考是临门一脚的仪式感,背后是一个老教师在教学一线不懈的坚守。在高三,53岁的女老师担任班主任,鲁玲是独一个。
老师们都说,鲁老师是个“讲究人”。她送考讲究,教学更讲究。
“有人认为,像我这样的老师已经不需要备课了,但实际上,备课依然是我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2018年,高三政治课本发生了一点变化。
“那是《文化生活》第四单元里的一节课,从标题到内容全都变了,以前讲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现在变成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很明显是根据十九大精神做出的变化。”
鲁玲为了讲好这节课,准备了半个月的时间。高三的工作那么忙碌,为什么一节课要花这么长时间准备?鲁玲说,只有老师多花功夫,学生掌握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重新学习十九大报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查阅相关文件和资料,鲁玲首先做到了心中有数;接着通过各种途径找练习题,或借鉴,或原创,最后把课本内容理出来,做成PPT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仅这一节课要这么准备,每节课都是如此。
说起自己的备课过程,鲁玲仿佛又站上了讲台,她面对的好像不是记者一个人,而是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激情澎湃、充满幸福。
在高三当班主任,每天在学校的时间超过18个小时,家只是暂作休息的地方,女儿在深圳工作好几年,她从来没有去看过。即便如此辛勤、成绩优异,但是没有额外的津贴和奖金。即将退休的鲁玲老师说:“我也不去想这些,就是觉得自己还有用。”
鲁玲老师的确是个“讲究人”,正如她精心准备的那节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她说,“我最大的成就是带出学生来,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