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天,语文老师成源申请去高一年级。
“申请去高一,就是想搞清楚高中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特别爱思考的成源敏锐地发现,未来的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
开学第一节课,成源就在班里抛出了一个话题:阅读。教科研总是和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她《本土作家经典作品阅读案例研究》的课题内容,也是一项阅读“试验”的起点。
当时,成源班上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读金庸。“如果把金庸笔下的女性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命运都是悲剧的,那金庸是怎么表现这种悲剧中的美?”
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这项“试验”的第一步。
“提高兴趣,放到课外其实很难,只能利用课堂时间。”成源每周挪出两节语文课给学生,阅读《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每三个礼拜,她会抽出一节课时间讨论交流。高一结束,成源的教研项目结题,但是阅读还在继续。她不断提醒自己,阅读不应该脱离课堂,教研应该为教学服务。
“故事是最有力量的,再枯燥的文学作品,只要我能精彩地讲出来,他们一下就来劲儿了。”高二年级,成源给学生们讲了《雷雨》,班里掀起了剧本阅读的热潮。她“乘胜追击”,抓住机会给学生介绍从元代开始的戏曲,再加上课本上又有四大名著的节选,学生的阅读面逐渐扩大。
升入高三,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成源给学生订阅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同时,她还会把热点新闻拿出来分享、讨论。学生们也不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他们自觉地积累成语、精彩语段。
“今年高考第一篇阅读是叶嘉莹的文章,而叶嘉莹的书是高二我重点推荐的,紧随其后的3篇非连续性阅读选段,话题基本上都来自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所以今年语文高考,学生觉得不难,成绩也令人满意。”成源说。
从2016年开始的阅读试验,终于在2019年的夏天结出了硕果。但在成源看来,高考仅仅是一个开始,“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孩子训练成考试机器,这就没有中学教师应有的社会担当。现在高考结束了,还有学生叫我推荐书目,这正说明,几年的阅读训练对他们未来人生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