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于延琴 实习记者 翟本荣 通讯员 潘学武 潘枫)“这个架子非常牢固,能承受住几个人的重量!”年过半百的邱文均走上前,伸出双手,抓住钢丝,做了两个引体向上的动作,跳下来,拍拍手,“把这件事做好了,我这辈子就算圆满!”
邱文均回头看着冬日里遍布山野绿意葱葱的猕猴桃树,像得胜归来的将军。夕阳余辉,洒在他身上还有他身后的猕猴桃园,看上去,一切都那么美好。
作为岚皋县民主镇榨溪村党支部书记,邱文均有足够的底气自豪。榨溪村有486户1436人,在册贫困户228户684人,贫困率达46%,属典型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在邱文均的带领下,该村以“红色党建+绿色产业园区”模式,以宏态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加快“三变改革”,建成猕猴桃产业园区1200亩,同时利用“产业奖补”等导向性政策,把贫困户镶嵌在本村产业链上,脱贫成效显著,成为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从“贫困样本”到“脱贫标杆”,这不仅是榨溪村的发展路径,也是民主镇的真实写照和必选之路。近年来,该镇不断刷新产业模式,持续激活全镇的一草一木,推动民主镇大踏步迈向美丽乡村。
书记都有共富梦
民主镇位于该县西部, 22个村(社区),8449户30150人,其中在册贫困户达3578户10016人,截至目前,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近30%。
“脱贫任务重压力大,怎么办?只要抓住人才这个关键!”镇党委书记吴明刚说,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民主镇脱贫攻坚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突出党建引领,围绕脱贫攻坚建章立制择优选人,把那些有能力、敢担当、有责任的人选为村干部,为全镇22个村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建起一支能打胜仗、热心为民、清正廉洁适应决胜脱贫攻坚需要的高素质“两委”班子队伍。
邱文均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54岁的邱文均,既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在种猕猴桃之前,种的是烤烟,自己年收入10多万元,还带动不少农户种植烤烟。但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烤烟种植劳动强度大,缺乏劳动力根本不可能致富。再加上靠天收,长效收益是个问题,必须寻找一项长效生态农业项目。经过多方考察,他最终选择了种植贵长猕猴桃。
2016年,邱文均试种60亩,“从栽苗、支架、修剪,都是我自己,当年试种成功,掌握了全部技术!”
试种成功后,邱文均信心大增,也让他看到了共富之路,“这是个一劳永逸的产业,既能带动群众致富,又能绿化荒山荒坡,子孙后代都享用!”随后,邱文均牵头成立了宏态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通过“三变改革”,发展猕猴桃1200亩。“今年整村脱贫。2020年预期实现双千目标,产果1000吨,经济价值1000万元,带动就业贫困人口1000人。”
仅仅脱贫不是目的,在邱文均的蓝图里,“共富”才是终极目标:全村猕猴桃“优质化栽植、标准化建园、规模化发展”,积极延伸产业链。按照“以旅促农、农旅一体”思路,聚力打造集休闲观光、亲子采摘于一体的猕猴桃产业园。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加快跟进产品的储藏、加工,把全村群众都捆绑在产业链上,共享生态绿色产业发展红利,实现共富。
在民主,每个村党支部书记都有一个共富梦,并且都在为这个梦想付诸实施。
近邻榨溪村的田湾村,在册贫困户353户976人,贫困率高达50.21%。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镇党委考虑到田湾村实情,认识到必须要有过硬的带头人才能完成脱贫任务。几经挑选,看中了1979年出生在沿海务工的陈洪洲,并劝说其回乡施展才能。
陈洪洲上任不久,根据村情,将本村创业能人龚海涛引回成立辰信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秦巴红”富硒香椿产业。全村以“三变改革”为契机,按照“支部+产业+企业+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153户,已发展成为陕南第一香椿基地。“2019年整村脱贫,我们更大的目标是香椿产业全覆盖,实现共富!”
龚海涛说,目前公司1500平方米厂房正在筹建,商标品牌的注册成功,正在积极组建研发团队,将形成 “公司+基地+农户”三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信息、技术、销售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公司健康发展。
群众争甩“贫困帽”
“一个女人都能靠养猪脱贫致富,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男人怎么好意思落后!”
2018年11月23日,在田湾村举办的2018年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暨2019年决胜深度贫困动员大会上,听了“产业发展标兵”蒲立艳的发言后,台下的李文喜坐不住了,“我也脱贫了,但还要更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
1979年出生的蒲立艳,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十二年前,丈夫张炳凡因先天性青光眼导致双目失明,当时大女儿六岁,小女儿两岁。突遭如此变故,蒲立艳没有过多怨言,毅然挑起家庭重担,早出晚归靠打零工养活一家人。2016年,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蒲立艳贷款5万元发展养猪产业,“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当年养猪100多头。2018年,养猪100多头,出栏商品猪40多头,同时发展香椿15亩。“2019年计划出栏商品猪80头,收入翻番,脱贫不是问题!”
当天,田湾村对当年113户脱贫户进行公开表彰,每人道德银行积分30分,奖励随身听一部。
“通过这种奖励激励帮扶,在贫困户中营造出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发出了困难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贫困只是暂时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成为共识,大家都争着脱贫。”
该村第一书记代鹏程介绍,为尽快实现脱贫,全村采取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倡树新风等形式,把志智双扶作为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广泛开展“脱贫光荣户”及勤劳致富表彰活动等,通过树典型、评先进,激发贫困户的进取心,2019年整村脱贫。
在镇长王兴波看来,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是脱贫攻坚好坏成败的关键所在。群众是建设和受益的主体,只有将群众的意愿同各生产活动统一起来,才能推动发展,才能切实增强群众的物质和心理获得感。如果忽略了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有可能促成群众更多的“等、靠、要”思想,如果只是简单将这些扶贫资金拿来解当下的“贫困”燃眉之急,那么钱财用尽的那一天,就是贫困又回来之时。所以,要想真正攻下脱贫攻坚这个高地,就不能只是提供资金,更要结合实际,提供内动力,也就是说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为此,该镇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组织农业、科技等部门开展农民实用种养殖技术培训,让贫困户真正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2018年,全镇4000余名贫困人员分别接受种植养殖、电商等技能培训,达到了培训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个家庭目的,当年1296户实现脱贫。
美丽乡村入眼来
2018年11月20日,德胜村在村两委会公告栏张贴出《关于对违反〈村规民约〉个案进行通报批评的决定》,公开通报村民桂真平不孝敬老人多次殴打其父桂洪恩、邱兴明操办升学宴、陈洪才操办乔迁宴等违反《村规民约》的典型事例。
从去年年初开始,德胜村依据制定的《村规民约》,每个月定期召开村民道德评议大会,每个季度通报一次,“该表扬的表扬,该教育批评的教育批评!”一年下来,彻底改善了德胜村的民风,如今“人人争先进,户户争脱贫”,新风文明处处可见。
德胜村的变化,正是该镇近来年推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代表。近年来,该镇引导各村订立村规民约,成立“一约四会”,遏制封建迷信、大操大办、黄赌毒等社会陋习。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活动,把好家风、好家训与“星级文明户”创建结合起来,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等,弘扬家庭文明新风,把民风建设细化到农村日常生产生活各方面。各村积极美化乡村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弘扬文明风尚、完善基层管理方式等,打造文明幸福美丽乡村。
为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该镇依托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脱贫攻坚、搞好乡村旅游、加强生态建设紧密结合,统筹推进,使原本一身“土气”的村落,“面子”越来越靓、“里子”越来越强,一跃成为“颜值”耐看,“气质”俱佳的美丽乡村。其中,以榨溪村最为典型。
榨溪村第一书记周春辉说,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先后投入2500多万元对全村进行规划建设。在产业发展上,按照“1226”思路,创建一条富硒特色产业带、建好两个市级园区(猕猴桃园区、清水养鱼园区)、扶持两个企业(清水养鱼、宏态林果专业合作社庭院经济)、培育六种特色产品(淡水鱼、榨溪粉条、榨溪莲藕、猕猴桃、拐枣、瓜果蔬菜)。在打造田园乡村上,以榨溪老街为核心,建设沿河畔特色民居群、打造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色产品工厂群、电商销售平台,聚集产业发展动能的新型美丽乡村,形成山上产业建园、山下产品生产、河畔富裕宜居的田园综合体。
同时,开发休闲乡村游。以“猕猴桃文化”为核心,打造榨溪猕猴桃文化园,了解猕猴桃历史,学习猕猴桃知识;以“两园一河”为载体,体验果农、渔农、菜农生活,教授采摘、捕捞、耕种技巧,让游客参与到劳动过程中来,寓教于劳,寓乐于动;以榨溪村为支点,大道河流域(榨溪段)为杠杆,撬动榨溪村、德胜村、狮子村、马安村全域产业旅游圈,打造特色农家小院、亲民农家宾馆、天然农家乐,主打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特色富硒农产品,提供果酒、中药材、神仙树等富硒特色农产品供游客选购,让富硒特色成为榨溪全域产业旅游圈的一张名片。
“以前我们这里群众生活非常困难,曾经是有名的‘树林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外嫁光’的‘三光村’,现在绿树成林,花果飘香,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邱文均异常自豪,“将来还是有名的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