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熊峰 通讯员 邹涛)汉阴县平梁镇说是小镇,是因为面积小,经济总量小,这个镇面积只有204平方公里,去年经济总量为17.6亿元。但是,说是小镇,其实不小,这个镇19个村和1个社区,扶贫初期共有贫困村9个,贫困人口8476人。
几年的脱贫之路,这个小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群众面貌都变了样。是什么原因改变了这一切,让我们一同走进平梁,探究这个小镇的特色脱贫突围之路。
“三变”改革,让贫困户钱袋子鼓起来
在平梁镇,“土地里长不出‘金娃娃’”这条俗语被打破。当今的平梁,村村有产业,贫困户(除特困供养人员)户户有股份。2018年全镇产业发展中,贫困户共计得到分红35万余元,从园区务工收入80余万元。
针对传统种植业产出低,部分土地撂荒的现状,平梁镇积极探索“三变”改革之路,下了一番功夫。全镇19个村1个社区,全部建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财政注入启动资金416.5余万元。清河村“三变”改革试点时,镇上动员能人成典勇发展花椒产业,盘活闲置土地800亩,带动贫困户产业脱贫。49岁的冉桂芝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家有3个孩子,大儿子外出务工,因无技术收入微薄,两个女儿年幼还在上学,家里开支不小,丈夫因病去世,欠下一大笔外债,沉重的负担压得她喘不过气,她将自己3亩土地流转给成典勇建设花椒园,仅地租收益1200元,当年在园内务工收入2800元,实现当年家庭人均收入900元。目前,花椒园共流转土地800亩,带动40余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在太行村,平梁镇积极推行自主经营模式、农户托管模式、订单回收式产业发展模式,把闲置资源盘活,促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户得到不同程度的收益。
除了发展产业,挖掘公益岗位,也是贫困户增收的又一渠道。通过开发公益岗,让贫困户既能从劳动中增加收入,又能美化环境。新河村护河员王传玉介绍说,他每周至少要维护河道卫生3次,平日里巡查不间断,既锻炼了身体,增加了收入,还保护了河道清洁。在护林员、保洁员、护河员等公益岗位开发下,村级组织集体环境整治实现常态化,让河道净起来、车道畅起来、山头绿起来,农村面貌发生着悄然变化。全镇2018年落实贫困户公益岗位82人,工资性支出达47万余元。
基础建设,让贫困户脱贫路迈出来
道路、住房是消除贫困道路上的“拦路虎”。平梁镇依托项目实施,紧扣脱贫标准,人居环境呈现新面貌。
在该镇蔡家河村三组、四组,居住着130余名群众,由于地处偏远,错失了几次修路良机,通上水泥路是他们一直梦寐以求的。2017年年底,经过三次实地踏勘,确定建设方案,2018年克服砂石料涨价等困难组织施工,到11月初,1.2公里水泥路全部硬化。村支部书记牛少江感慨地说:“多亏了脱贫攻坚机遇,圆了几十年的通路梦。”
2018年,全镇实施水泥路硬化17.85公里。油返砂改造49.6公里。3000余名群众的生活出行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路通了,住房的梦也圆了。敲开棉丰B区扶贫安置点石门寺村脱贫易地搬迁梁金财家的门,他兴奋地说:“党的政策好啊,做梦都没想到交1万块钱,就让我们住一套楼房,我只用了22天就装修好搬进了新家,是小区第一个搬家的。”
解决贫困户安全住房是脱贫攻坚的“瓶颈”,为此,平梁镇采取一名领导牵头抓进度,一套班子抓环境协调,一套专业团队施工的措施,利用300天时间,修建安置房581套,达到交付钥匙、装修入住的基本标准,292户1341人搬迁对象顺利达标脱贫。同时,该镇抓住危房改造机遇,以户为阵,逐户按照定量、定时、定资、定人的原则,采取提前实施的方法,完成363户的危房排危改造工程,191户危改户对象达标脱贫,解决了基本住房安全问题。
文化惠民,让贫困户好声音唱起来
面对严峻的脱贫攻坚任务,思想意识的贫困才是最为“致命”的贫困因素。
公益广告入人眼,让群众随地即可接受脱贫攻坚政策教育。结合实际工作,该镇以村为单位,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制作公益广告开展宣传。在清河村制作以“脱贫攻坚不养懒汉”、“产业发展要想好,互助资金少不了” 为主题的广告宣传栏,激发贫困户的脱贫信心,在集镇制作以“政策扶、群众干、干部帮、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题的广告栏,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激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镇共制作50余幅有针对性的特色公益广告,贫困户脱贫政策宣传实现全覆盖。
文艺演出入人耳,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得到教育。文艺节目演出是能够给群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形式之一,该镇以脱贫攻坚奔小康为主题,精选脱贫、诚孝、节俭、自强、守法为主题,组成精品节目,进村、进小区、进院落巡回演出30余场次,受众达6000余人次。
同时,各村广泛走访群众征求意见建议,由村民代表讨论决定,形成实际、实用、管用的村规民约,针对传统的红白喜事、办理风俗、组成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组织,不定期开展新民风宣传、倡导诚信、孝顺、节俭、勤劳、和睦为核心内容的新民风,让新民风深植群众心中。2018年秋季,22名建档立卡户大学生集体操办升学宴,涌现出“五好家庭”、“脱贫标兵”、“道德模范”70名余。
遵纪守德也能产生购买力,该镇以9个贫困村为核心,帮扶单位援建脱贫攻坚爱心超市,凭借公益性活动、荣誉获得积累积分,凭积分换物品,让贫困户树立“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劳动光荣理念。目前全镇共建成爱心超市13个,累计兑换物品520人次。
建立机制,让贫困户脱贫梦舞起来
领导干部主动担责、帮扶干部主动作为,成为平梁镇消除贫困的基础。该镇坚持“全域发展,消除贫困”理念,从建机制、夯责任、强基础、改面貌、抓创新、求突破、树新风,构建脱贫构建合力。
党委书记、镇长、分管领导主动担当脱贫攻坚的指战员、战斗员,形成了镇域战区,其他班子成员以村组为单位的作战小区,明晰“作战任务”,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战斗”网络,对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平梁镇脱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月汇报研究制度、“一五三”工作法、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考核奖惩、村干部脱贫攻坚期间绩效考核奖惩办法等系列责任、推进、落实机制随即出炉,形成责任明确,任务到人,奖惩分明的格局。机关餐厅里、下队途中都成了班子成员研究解决脱贫攻坚问题的“会议室”。
该镇共有市、县两级帮扶单位15个,派驻第一书记12名,四级帮扶干部554名,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市妇联下派第一书记秦英,克服孩子不足2岁需要母亲照料的困难,到清河村开始扶贫工作,贫困户见到她时,总亲切地叫一声“英女子,又来了”。市妇联领导当得知该村贫困户王荣林等户2000斤生姜出售困难时,及时联系企业整体收购,解决其后顾之忧,迅速实现产品向商品转化。县农林局驻村队员阳世田,面对紧张严实的脱贫任务,无法照顾临产的妻子,便带着妻子一起住在蔡家河扶贫,孩子刚刚满月,便又回到驻村岗,带上妻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养殖贫困户尹方论提到他时,总是说:“真是一名好干部,多亏了他,不怕脏,不怕苦,忙了一夜,救下了我的两头牛,不然损失一万多块。”帮扶单位形成了给帮扶村争项目、出资金,解决实际困难问题追赶超越的势头,有人出力、有钱出资、有谋出策,一时蔚然成风。2018年各级帮扶单位共争取项目资金、帮扶资金 180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工作。蔡家河村支部书记牛少江谈到脱贫攻坚工作时感慨地说:“脱贫攻坚工作量大面广,我们虽然基本上没有休息日,但是只要贫困户能脱贫也值得。”
2018年,全镇676户2336人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顺利实现脱贫。该镇计划2019年实现全面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