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于延琴 田丕 通讯员 黄绪汉 汪银春)安乐村,白河县最边远的一个典型深度贫困村,与湖北省竹山县毗邻,白石河穿村而过。河水带走光阴,却留下贫困。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大量中青年外出务工,使得安乐村中无安乐。
今年暑假,安乐村在白河“火”了。三组贫困户黑向军的双胞胎儿子双双考上名牌大学,哥哥黑明栋以669分被浙江大学录取,弟弟黑明梁以696分考上清华大学,成为全市今年唯一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子。
“家里全部收入就靠我和妻子外出务工。”今年39岁的黑向军憨厚、勤劳、开朗善谈,并不像多数农民那样相信宿命,他有着自己的认知和觉醒,“我没上过多少学,吃了没文化的苦,所以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把娃儿培养成人才。”
黑向军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因交通偏僻家里贫困,仅有几亩薄田,不足以养家糊口,兄弟三人相继读完小学后便外出谋生。大哥去别村当了上门女媳,黑向军和弟弟黑向建成家后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九口人挤在三大间土坯房里。
2000年4月9日,21岁的黑向军迎来了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希望他俩将来有出息,成为栋梁之才,所以取名黑明栋、黑明梁!”但很快忧愁又涌上心头,“家里条件本来就差,现在一下多了两张嘴!”更要紧的是,怎样才能让他们成栋、成梁?
儿子一岁多时,黑向军和妻子毛余琴双双外出,到河北一家板厂务工至今,孩子由母亲照料。
黑向军说,自己和妻子都是小学文化,只能下苦力挣钱,“两个孩子每月生活费、家庭开支一除,所剩无几。大件家具都不敢买,更别说建新房子!”
因住房问题,再加上孩子上学负担重,2014年,宋家镇政府结合实际,将黑向军一家纳入贫困户。
副镇长胡芬说,“目前,黑向军一家的住房已经解决,一些企业也在积极献爱心,两个孩子的学费也有了着落。”
在黑向军看来,如果自己学历再高些,学点技术,每个月肯定会比现在挣得多,家里境况绝非现在这样。所以,他和妻子没日没夜地干活,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他俩不走自己的老路,好好读书,将来能凭知识过上更好的生活。”
谈到儿子,黑向军坦承自己没办法给予他们更好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给予了足够的鼓励。他常给儿子说,农村孩子没有文化,就会被苦命拴住,越穷越要有志气念好书。
现在,孩子们都考上了名牌大学,黑向军打心眼里高兴,但他觉得自己的担子更沉了:“上大学学费不少,不能全靠国家,也不能太委屈孩子,我要多挣钱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8月25日,将两个儿子分别送到大学后,黑向军和妻子一刻也没耽误,又赶回工厂上班了。
今年考上北京体育大学的宋家镇光明社区九组学生张从金,与黑明梁兄弟是同班同学。相比而言,张从金的处境更为艰难,父亲张隆生今年已经71岁,母亲体弱多病,家里开支全靠低保和政策补助。张从金意识到,“除了读书,我别无选择!”上大学,是走出农村,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道路。所以,他从小就比别人勤奋刻苦,盼的是有朝一日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改变家庭困境!
安乐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新特别自豪地对记者说:“别看我们镇是白河最远的镇,我们村是镇上最偏远的村,但是村里出的大学生可不少,前年有考上复旦的,去年有考上交大的,今年又考上了13个大学生,大多是一本。”
陈建新说,全村1421人,贫困户有200户527人,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虽然人穷,但不穷教育!都是拼尽全力供养孩子上学,不比谁家有钱,就比谁家娃考学考得好!”
“考上名校,找到好工作,一个贫困家庭脱贫就稳固了。全力帮助原生家庭脱贫,让他们不因教育贫困,也不在贫困失掉教育机会,这是全镇的理念!”胡芬说,2018年全镇三本以上的大学生有99名,其中贫困户家庭有51名。
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就给这个贫困家庭带来了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希望。这种希望和信念,在宋家镇有着广泛的社会感染力。
黑向军的弟弟黑向建,因为手有残疾被列入贫困户。安乐村没有学校,黑向建今年8岁的女儿黑雨薇从读一年级开始,就寄宿在镇小学。为方便女儿上学,黑向建把房子买在了茅坪镇集中安置点。
黑向建说,如果在本村的集中安置点购买,按照政策自己基本不出钱。在茅坪镇买,每平方米贵200元,多花了1万多元。但他认为,“这钱花得值,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送孩子上好学、考好学!孩子书读出来了,家里就有希望了!”大人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上学,养儿就要育儿,这是黑向军、黑向建们的朴素想法。
这样的想法,也成为贫困家庭学子的别样精神境界,他们从父辈那里学到了吃苦,学到了勤劳务实。黑明梁兄弟俩上高一时,黑向军花了“不到300元”买了一部只能接打电话的手机让兄弟俩合用。“用了三年,实在是用不成了”,上大学时,“找熟人优惠,花了2500元给孩子一人买了一部智能手机”,进入大学,兄弟俩才开始使用微信。
“当然有的同学经济状况好,但也没觉得就羡慕或自卑。虽然他们可能会弹钢琴有别的才艺,但我们也会很多他们不会做的事情,掌握他们并不会的技能和知识,所以大家都是一样的。”当记者问到黑明梁兄弟俩在大学的感受,他们显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
一步步从贫困中走出大山,来到都市大学校园的兄弟俩,更深知读大学,是一段更辛苦的人生路,这是自己人生的又一场马拉松,他们希望自己一步步走扎实,像走在家乡的山路上一样,不敢粗心大意。
“学习之外,我希望能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社会活动,比如到学校所在地附近的农民工学校教书,到敬老院做义工等。”张从金说,因为自己是得到社会关爱才有的今天。他要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快乐。
白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鲁延福在谈到宋家镇现象时说,上大学,一直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走出农村最捷径的路。可是面对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上大学成本居高不下的双重冲击,相比以前一些农村家长“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的热情,目前有所减退。但在白河,教育始终是被人们高看一眼的,安康教育战线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苦教苦学”就产生于白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为白河上至政府,下到民间的一种信念,“知识改变命运,读书跳出农门”在白河深入人心。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白河,将教育扶贫作为减少贫困的最有效路径,以“穷县勇办强教育、小县敢办大教育”的决心和气魄,举全县之力推动教育优先、均衡、优质发展,5年来全县教育支出达12.82亿元,占民生支出比率超过30%。而教育扶贫更是鼓励千家万户致富奔小康的一抹亮色,白河“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成为有说服力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