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加得精准 务在落得实在
——汉滨区关庙镇以“党建+”抓落实促进工作上台阶
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刘锐萍 通讯员 胡子新)关庙镇,离中心城区不过20分钟车程,过去是汉滨区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如今成为中心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103.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近10万人,重点项目10余个,全镇23个村(社区),有13个村牵扯征地补偿和外部环境保障,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工作量逐年攀升。
然而,2016年、2017年关庙镇的重点项目建设分别完成汉滨区下达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286%和221%,连续两年实现项目投资超常增长。截至今年6月底,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占全年计划任务的69%。
如此复杂的镇情,何以取得优异成绩?关庙镇党委书记罗煜的一席话解答了记者的疑惑:“‘党建+’是我们抓全面工作的优势所在、制胜所在,既帮助我们在学深思明中增强了看家本领,又倒逼我们拿出过硬作风,在关键处着手、朝根子上用功。”
靶向用力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过去的关庙镇留在大多数人心里的概念是:年年有变化,变化都不大,相反是矛盾多、上访率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也并非没有原因。
从上世纪70年代三线建设开始,襄渝铁路、西康铁路、国网110千伏金州变电站等国家重点项目,在关庙辖区内竞相扎堆落地,接踵而至、伴随而来的是从不间断的征地拆迁和搬家挪地。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宅院、田地、道路被巨大的桥涵、立交、轨道、铁塔、电网“肢解”、“割据”、“环抱”。这期间,因为政策的前后变化和利益纠葛等原因,使得老百姓上访不断,不良社会风气抬头。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安康汉江中心港、汉江东坝大桥、安康中心城市北环线和江北大道延伸线等新一轮重点项目建设所带来的大量征迁任务以及迫在眉睫的脱贫摘帽任务,使得全镇干部面临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
如何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和全镇中心工作顺利推进,又能兼顾老百姓的利益得到最大体现?2016年,关庙镇新一届党委班子成立,在实地研判镇情的基础上,镇党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工作头绪越多,越要抓好党建,而党建要抓好,不仅要“+”,还要实。
为此,关庙镇党委把党建发展与解决群众所关注的问题相结合,在全镇开展党建达标提升行动、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脱贫攻坚决胜行动、民风淳化重塑行动、社会治理创新行动、生态环境整治行动“六大行动”。在支部建设上,不断推进“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规范化。在党员教育上,打造“六比六争”,即比作用发挥,争做追赶先锋;比产业带动,争做致富先锋;比群众满意,争做帮扶先锋;比转变效果,争做文明先锋;比矛盾化解,争做维稳先锋;比责任落实,争做环保先锋。通过创新丰富党建内涵,提升党建质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按照系统思维,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同频共振”。按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的要求,将基层班子成员岗位职责、分工以及坐班、值班制度在村组织活动场所进行公开公示,使其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监督。以评树优、亮短、促改,解决党组织引领力、号召力不强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党性意识。
建立“红黄榜”,实施和落实党员承诺制、党员积分制管理,以“亮牌对标争先锋”活动为契机,不断增强党员宗旨意识和能力素质,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部建设倡导 “六好”,即建设党员队伍好,工作实绩好,群众评价好,村风民风好,社会治安好,生态环境好,不断让党的血液渗透到组织的每一个细胞,让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到负责、担当、作为,感受到“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的转变。
“党建+”,加出社会治理最大公约数
皂树村6组的陈明塘是个新上访户,该户按政策已经拿到了征地补偿款,后来道听途说有人的补偿标准高于他,总认为自己吃亏了,于是近两年就带着残疾妻子不停上访。7月5日,在村上组织“五老乡贤”和群众代表召开的道德评议会上,4组过去的老上访户李世全现身说法自己7年的上访体会,又让陈明塘认为标准高于他的三户群众当面拿出收款收据,让他看,让他算。这一公开,陈明塘顿时心服口服,在村支书李胜平的开导下,陈明塘当众承诺永不上访。
同其他地方一样,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关庙镇,农村空壳化、土地荒芜化、道德失范化、矛盾复杂化的现象同样存在;攀比奢侈、自私缠访、迷信赌博等不良风气同样盛行。由于征地搬迁的问题一轮比一轮复杂,党员、干部每每都要三番五次上门点对点面对面做基层群众的安抚安置安心工作。尤其是解决少数户“缠访闹”问题,又往往是法律手段用不上、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不管用。
针对党员干部力量薄弱、联系服务群众不广泛、村民自治化程度偏低等实际难题,关庙镇党委建立健全村支部+“一约四会”+五老乡贤+红袖章治安巡逻队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激发和凝聚社会贤达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活力,求得综合治理最大公约数。
全镇推广做实“五老进中心、三个一清零”工作法。镇党委政府统一核实审查推举确定了133名身体健康、处事公道、热心公益、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贤达为村人民调解员,进入村级维稳中心,并担任各村“一约四会”组织机构的相应职务,参与乡村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每个村民小组按月召开一次见面会,做到每月信访矛盾化解、脱贫攻坚任务、群众诉求解释“三个清零”。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如今的关庙镇,信访总量逐年下降,平安建设“两率两度”稳步提升。
以“党建+”为引擎,跑出发展“加速度”
7月28日,地表温度高达40摄氏度。在宝云服饰有限公司金星社区工厂车间上班的员工依然紧张忙碌着,缝纫机、空调在快速运转。
这一天,宝云服饰公司分布在汉滨区七堰社区、坝河社区、小关社区的社区工厂也都开足马力,为浙江客户订单赶工期。从关庙镇走出去又回归乡里的来宝云告诉我们,按照订单量,自己的企业可以发展到1000人的就业规模,企业的前景很好。仅去年企业工资支出达150万元,为当地群众就业、贫困户脱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样,在位于关庙镇徐岭村的社区工厂里,陕西尊腾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们也正为履约加班加点地赶活,“80”后青年徐海忠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干活,既照顾了家庭,又节省不少额外开支,与出外务工不差上下了。”
近年来,关庙镇党委政府下好党建、发展融合先手棋,不断提高站位,抢占先机。以脱贫攻坚为总揽,依托资产收益分红试点项目和建立社区工厂,拓宽贫困户增收途径,实现贫困户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宝云服饰有限公司在镇内设立社区工厂就是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深入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将安康龙王泉30万吨富硒矿泉水、吴台生态旅游观光园项目、徐岭拐枣现代农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任务、责任分解落实。积极践行“三变”改革,在徐岭、唐溏、老龙等村开展三产融合、农光互补和循环农业发展。全镇深化“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调动产业园区、产业大户和合作社的积极性,引导5个园区,10个合作社,7家公司,41个能人大户,参与脱贫攻坚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全方位构建提升民生增长方式的新引擎。
抓党建就是抓发展谋未来。近年来,关庙镇的上访少了、民风好了、收入高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强了。“老大难”的项目征迁接连受到市、区通报表彰,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获得“两连优”。罗煜说:“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始终把‘党建+’思维贯穿在中心工作中,紧盯制约发展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着眼民生需求共鸣点,从而赢来了关庙镇的利益发展共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