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山水撑起美丽经济
——平利县持续建设中国最美乡村记
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勇 沈奕君)放弃省城高薪工作,回乡创业做生漆,平利县女硕士袁端娇的举动,在小城引起不小振动。
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到回乡注册成立国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袁端姣正是看中了家乡的“美丽”资源。
在平利县,像袁端娇这样的年轻人,还有不少。
近年来,平利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紧扣“五美”发展目标,实施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绿色产业、社会治理、民生保障五大提升工程,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壮大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升级版,生态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显现。
全域旅游激活美丽经济
3月8日,平利桃花溪景区游客爆满,仅当天就吸引安康、湖北等地2000余名游客,门票收入达到5万元。
清明节期间,平利县龙头村小甑酒家一桌难求,老板刘忠清说,每天20多桌,还不算散席,一天下来,人都快累散架了。
4月9日,上海浩泽净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到平利考察,对平利的营商环境非常满意,两天后,便签署了投资15亿元建设平利女娲硒茶综合开发项目的协议。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人钟情于平利。
“都是沾了美丽的光,都是因为全域旅游。”平利县文广旅游局局长袁守波说。
作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平利县山大人稀,怎么才能在现有的环境里实现突破?平利县的做法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家园,经营美丽乡村,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为此,制定出台加快美丽乡村游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县城—大贵—洛河—广佛—桃花溪—龙头—长安—县城”环线景观节点的规划建设,推进旅游经营管理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努力把旅游经过地变成旅游常住地。引进一批茶业深加工及茶饮料、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品龙头企业,支持建设茶庄园、茶体验店、茶博览园、茶博物馆、茶主题公园,努力形成茶产业与观光旅游、休闲体验、文化娱乐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按照升级发展的要求,将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增收脱贫作为主攻方向,打造药妇沟、二道河等一批新社区工厂示范点,做靓平利社区工厂“国字”招牌。
美丽乡村让平利迎来了一次次“城归”潮。家住八仙镇的高凡,2012年大学毕业后,在西安上班,2014年回乡创办了一家电商实体店,以销售平利腊肉、茶叶、绞股蓝、竹笋等陕南农特产品为主,每月零售5万元,2017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赢利点15%左右。29岁的刘青青以前在广东打工,回乡后在广佛镇东山寨村开办农村淘宝店,为当地贫困户免费代卖土特产,帮助乡亲在网上选购物美价廉的商品,年收入十余万元……
美丽乡村也激活了平利的美丽经济。2017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37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27亿元。
县委书记郑小东表示,平利把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统筹推进,以系统化思维、扎实务实的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美丽经济”的突破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中国最美乡村初步建成。
环境整治增加城乡颜值
门前是花园,屋后是菜园,放眼看去是茶园。春夏之交,行走在平利县龙头村,白墙黛瓦、茂竹修林、小桥流水,干净整洁的路面,清澈见底的河道,整齐划一的垃圾箱,把村子衬托的愈加美丽,令人心旷神怡。
村支书张吉平说,这样的景致并非与生俱来,以往龙头村也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蚊蝇四处爬,离城近却穷缠身,外面的人到平利,印象很差。近些年,村子才发生彻底的变化。
从脏乱差到白富美,龙头村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去年开始,随着改造提升工程的推进,村子愈发产生新的效应,入选国家3A级景区,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2017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3000元。
龙头村的变化并不是个案,在平利县像龙头村这样的因环境而美、因环境而富、因环境而兴的村,有几十个。入选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的三里垭村,经过环境整治,已经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品茗、乡村生活体验、茶文化开发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去年脱贫的长安镇中原村,以新民风浸润群众,一改往日的旧容颜……
窥一村而知全县。平利县通过县长值周制等方式,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集中开展垃圾杂物大清理活动,建立起日常保洁清运机制,实行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以农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改厕改厨等为基础,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整治目标任务,按照既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实行“一对一”包抓,从环境保护的认识、宣传、重要性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引导,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加强化肥、农药、地膜、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消除农村“脏乱差”现象,相继制定出台了禁伐令、禁渔令、禁采令,全面落实河长制。
截至目前,平利县建成了县城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4个镇完成垃圾填埋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了11镇46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关闭了4家砖厂脱硫除尘设施。
县长陈伦富表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深入推进山水田林路居综合治理,打好水、土、气污染防治整体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努力使平利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
“漆树油桐竞放花,粉墙黛瓦是农家。民风应似湖湘路,远客到村先敬茶。”这首充满乡愁的诗句,出自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笔下,几年前,厉以宁在平利龙头村行走时,看到道路两旁,漆树,油桐竞相开花,农家别院,粉墙黛瓦,走进任何一家农户,热情好客的村民都会捧出香气四溢的香茶来敬奉远道而来的客人,迎风拂面醇厚质朴,自然清新的古老民风,让他又想起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湖南,于是即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让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
深谙其中道理的平利县执政者,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结合,组建了新时代农民宣传队、新时代巾帼宣传队、新时代青年宣传队、新时代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宣传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宣讲。围绕新民风扶贫扶志“八个一”工程,即每季度组织一次“道德评议会”,建立一个民风积分爱心超市,开展一次“大宣讲、大走访”活动,组织一台扶贫扶志文艺演出,赠送一套脱贫攻坚实用技术“大礼包”,绘制一面扶贫扶志文化墙,悬挂一个新民风中国结,评选表彰一批自强励志标兵,以激发贫困群众思想动力、精神动力、增收动力为重点,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实现由“背着走、扶着走”向“跟着走、自己走”转变,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他们不等不靠、自立自强、艰苦创业、勤劳致富。
在此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文化的重构,充分挖掘女娲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龙头村“二月二龙抬头”、八仙镇“话说八仙”、女娲山“祭祀大典”、莲花台“清凉洛河”等一批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定期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文化乡村行”、“送书送戏送电影”活动,用文化润泽群众心灵,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让乡亲们记得住乡愁,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平利县使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有机结合,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让绿水青山生金,趟出了一条生态保护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2017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6%,坝河口断面水质保持Ⅱ类以上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5天以上,保持了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乡村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