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 宜业 宜志
——岚皋“三宜”工程托起乡村振兴梦
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谢应梅 陈洪海 陈延安) 3月21日,春分,毗邻岚皋县城西南的四季镇长梁村杨家院子已是春和景明。溪水在欢快地流淌,岸边柳绿花香,一排排装饰一新的二层楼房,结着大大小小的红灯笼,掩映在翠竹绿柳旁。院子里,熙熙攘攘,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正在举行。侧面山上,千亩李花竞相开放。
宜居、宜业、宜志,杨家院子只是个缩影。党的十九大以来,岚皋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打造宜居、宜业、宜志乡村工程,以托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振兴梦。
宜居工程:从烂土墙到新楼房
“现在住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楼房,下雨、涨水再也不用担心了!”谈起现在的居住条件,吴明全心花怒放。
今年39岁的岚皋县石门镇芙蓉村村民吴明全,两年前和父母一直居住在海拔1500米的大山上。两间土墙房已经有几十年了,被烟熏火燎得黢黑,还裂开了好多口子,地面坑洼不平。为了防止野物和盗窃,到了晚上,只能将猪、鸡、鸭吆喝进屋。大门一闩,这些牲畜就都在堂屋里休息。
2016年,吴明全家被列入搬迁脱贫户计划,干部根据规划并结合他家自身意愿,把搬迁点定在了山下安置小区。小区一共住了106户,情况基本都跟吴明全家差不多,如今都住上了几室几厅的房子,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日子跟城里人一样舒适。同样重要的还有就业,村民们以前的林地和撂荒了的土地都成了园区——用来养殖黑山猪和种植中药材,大家要么入股分了红,要么流转得到了租金,还能骑上摩托车回到老家——园区打工挣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岚皋山大沟深,居住分散,2010年前,60%的农户还居住在山高野坳的土墙房里,房屋年久失修,破烂危险,甚至人畜同屋都很是常见,加之洪涝灾害的连年侵扰,搬到好地方去,住上新房子,就成了千家万户共同的心愿。
针对受地质洪涝灾害威胁户、老弱病残留守户、家有学生且交通不便户、偏远地区吊庄户等“八类对象”的住房实际,岚皋采取进城入镇到社区集中安置、“交钥匙”工程、分散安置和旧房改造四种方式,解决群众安全宜居住房问题,为实施乡村振兴迈出了最首要的一步。
“十二五”以来,岚皋累计筹措资金上百亿元,建成集中安置点27个,解决群众安全宜居住房15930户48858人。计划2020年前,还将搬迁5197户16083人。
宜业工程:荒山林变了大模样
“以前这一坡,都是荒了的,你看,现在都挖出来种魔芋了!” 3月26日,阳光和煦,岚皋县南宫山镇桂花村九组一面山坡林下,十几位村民正在种魔芋。说起最近几年山山林林的变化,组长刘兴春跟笔者摆起了“龙门阵”。
桂花村九组原有17户,最近几年通过移民搬迁到镇上和社区去了7户,下余10户都住在村级公路沿线,去年冬里全都进行了旧房改造。全组48亩在耕地、32亩撂荒地、320亩林地今年全都流转给了县烛山魔芋食品公司,用来兴建魔芋种植园区。林地、荒地按30元每年每亩、在耕地按150元每年每亩给农户兑付租金,农户入园打工再按照100元每人每天进行支付,实现了企业、农户“两头热”。
岚皋九山半水半分田。曾有人这样形容:“山大石头多,出门就上坡”,一方水土很难养活一方人,人们不得不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孺,土地开始逐年撂荒。
如何让荒芜的田野变成希望的田野,再现昔日勃勃生机和田牧风光,是摆在乡村振兴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既不走只种苞谷、洋芋糊口度日的老路,更不走只管发展、不管市场,让群众亏本流泪的歪路!”岚皋县明确提出。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了解深才能决策准。经过几年的探索、思考和实践,岚皋明确提出结合“三变”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依托山、水、林方面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为承载,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魔芋、茶叶、特色林果、林下养蜂、养鸡、养羊等产业,做强做实产业链,让群众、企业都受益。
截至目前,全县利用荒地林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40个,种植林下魔芋10.4万亩、中药材4.1万亩、林菜1.2万亩,发展林下养羊12万只、林下黑猪5万头、林下养鸡190万羽、林下养蜂6.4万箱,改造野生猕猴桃3000亩,发展花椒、青脆李、大樱桃等小众特色产业1.23万亩。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同比增长11%。
宜志工程:新风尚美了新村庄
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地处岚皋西部的官元镇古家村支部活动室前文化广场上,“龙”腾“狮”跃,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烟花璀璨,篝火烈烈,热闹非凡。原来,这里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春晚——所有节目全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参演者最大年龄74岁,最小12岁。
“活动是由几个返乡青年发起的,买道具的钱也是他们凑的。消息一出来,大家都很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进来,搞得搞后勤,排得排节目,就像自己屋里过喜会一样。好多年没有这样热闹了!”村支书田正权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搬迁步伐的加快,农村许多地方变得人烟稀少,冷清、孤寂,过去那种爬到树上看电影、一个院子能坐几席的热闹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村”这个概念也显得越来越空泛。
乡村振兴,必须文化同步、文明同行。岚皋出台《文化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共扶持乡村文艺班社34个,培养乡村文艺骨干80余名,兑现奖励扶持资金60余万元。“三下乡”变为“常下乡”,年巡回各村演出160余场次。
同时,大力推进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的新民风建设,扎实开展“常回家看看·孝行岚皋”和自强脱贫“立标杆、树典型”活动,各村纷纷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结合县上专项行动,狠刹人情风、奢侈风和赌博风。
仅2017年,全县就规范红白喜事操办800余件,为群众节约“份子钱”3000余万元;选树先进典型400余人,其中“国字号”典型4人;帮扶教化反面典型50余人;200余户贫困户从兜底脱贫转为自主发展产业脱贫。
新风尚美了新村庄。岚皋的乡村振兴梦正在宜居、宜业、宜志“三宜工程”的推进下,变得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