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璀璨梦生辉
——汉阴县蒲溪镇天星村的脱贫振兴之路
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陈曦 通讯员 成胜利 姚富军)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跑了6家合作社和1个社区工厂,看完成片的百合和成群的牛羊,已经到了暮色降临时分。沿着汉阴县蒲溪镇天星村崭新的公路望去,路灯点点,映着落成不久的安置新居,恰有点《天上的街市》的诗意了。
天星终于亮了,同行的帮扶干部感叹。村支部无阵地、村集体无产业、村民致富无出路、村风民风浑浊不清——一年前的天星村还未闪烁出应有的光芒。2017年,汉阴县政协牵头的县镇村帮扶力量在这里汇聚,支部越来越强,产业越来越旺,民风为之一新,在脱贫攻坚考核中始终位居全县第一方阵。一年的栉风沐雨,点亮的不仅是几十盏路灯,更点亮了天星群众的明天。
党支部光芒迸发照进群众心底
好逸恶劳多、生机活力少,扯皮顿筋多、明理奉献少,推诿畏难多、担当实干少,这“三多三少”问题的长期存在,曾让天星村党支部有心无力,加上原来租赁的村部陈旧局促,连开展正常的组织活动都困难,村支部成了软弱涣散的党组织。
作为2017年全县脱贫的重点村,汉阴县汇聚精干力量攻克这个坚中之坚。由汉阴县政协主席担任总指挥,副主席担任联村领导,集中县政协办、团县委、招商局、疾控中心、人保公司5个部门联村帮扶。蒲溪镇镇长担任驻村工作队长,从县招商局选派一名政治素质硬、公道正派的后备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
驻村工作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扭住党建这个牛鼻子,抓住“人”这个根本因素,以建设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为目标,大力加强“四支队伍”建设。县政协主席史正林带头到村讲党课,组织政协委员进村入户宣讲十九大精神。“两学一做”常态化、“三会一课”规范化,在潜移默化中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各帮扶部门出人出力、出资出物,新建的 “两场一室”在2017年建党节前投入使用,全村36名党员有了自己的“家”,广大群众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曾经的软弱涣散党组织,一跃成为被市上表彰的先进党组织。党支部有了威信,老百姓就有了主心骨,过去的老大难问题一一得以化解。从316国道到天星村的入口路,破、烂、窄,是遗留多年的老问题。在帮扶部门的协调和村支部的主动作为下,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一个多月内得到了解决,一段高标准、高规格的入口路得以建成。
“党建强、事业兴,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变成了现实。2017年,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1000万元, 新打水路泥5条5.1公里,新建保障房23套,新建了第二水厂,新修拦河坝9处,新修河堤600米,安装路灯35盏,新建移动基站1座……”该村村支书方世康说起村里的变化喜不自胜。
产业星火燎原燃起致富希望
“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是精准扶贫的长效之策。大家一起走,才能走得远。”该县政协主席史正林到天星村督导时,一再强调这个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长远之计。
“穷山沟里,搞不成啥。”这是贫困群众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式。驻村工作队下定决心,一定要趟出致富新路子,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让群众动起来,跟着干起来,吸引越来越多的能人回来发展。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县政协积极发动政协委员投身产业扶贫,镇村用足用活“三变”改革和“5321”金融扶贫政策,盘活村集体闲置学校校舍资产,顺利签约引进了卓乐电子公司。
2017年7月初,卓乐公司投资100万元,在天星村建成全县第一家“社区工厂”,生产数据线、耳机等电子产品,解决群众就业30人,6户贫困户投资入股30万元,分红1.2万元。村集体投资入股10万元,资产性收益分红1.2万元,收益全部分发给63户贫困户。借鉴“三变”改革的成功经验,千亩中药材(百合)种植合作社、香菇合作社、青山生态养殖合作社、天凤农场等6个经济合作组织和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相继成立。
一年来,在五个帮扶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天星村从一个产业“白板村”发展为产业大村,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百亩食用菌种植基地、千头牛羊养殖基地势头良好,并培育养鸡、养牛大户5户。
从小农经济到现代规模化农业的变革,让村民懂得了“远走不如近爬”的道理。众多的产业项目为全村1194名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不足2800元增长到了7200元,如期实现了整村脱贫。很多村民通过“近爬”敲开了“致富门”,腰包“鼓”了起来,脑袋“富”了起来,全家人的生活也“甜”了起来。
新民风吹旺群众心里的一把火
“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更要努力,‘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是要不得的,所以我积极支持儿子建立天星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既能自己脱贫,也能帮助其他群众致富。”在脱贫的道路上,村民石业付有自己鲜明的是非观,因父子俩勤劳肯干,他被村里评为2017年度脱贫标兵。
扶贫先扶志,驻村工作队在天星村深入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依托“321”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建立健全“一约四会”,成立政协委员脱贫攻坚宣讲队,实施“5+2”技能培训150人次,在全村树立起“勤劳致富光荣、好吃懒做可耻”的正确导向。
通过开展道德评议,评选脱贫标兵、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党员模范户等典型18个,村民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群众苦干实干、干部苦帮实帮、领导苦抓实抓”的清风正气占了上风、成了主流。
“在支部引领、干部带头、乡贤论理、道德评议、奖勤罚懒的机制下,那些争着当贫困户的群众,主动放弃了无理要求,那些有一定劳动力的贫困户,积极响应号召,借助政策的东风,向自强标兵看齐。” 该村第一书记孙利说。
县政协领导带头执行“十条铁规”,做到“五个一、三及时”。村“两委”把会开到田间地头、开到农户院子,确定扶贫对象和村级发展的大事由民主评议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集中商讨,聚民力汇民智,用共同富裕的小康新蓝图凝聚人心。许多群众动情地说:“党的优良作风又回来了,干群‘鱼水情’激活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更有盼头了。”
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天星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2017年12月,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到天星村时,对眼前的巨大变化给予高度评价,他勉励全村一定要把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让天星村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