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珍)他是石泉县深度贫困村里的贫困户,是右手被截肢的三级残疾,妻子患有冠心病以及手指关节麻木症,夫妇俩已年过六旬,只二人相伴在交通落后的深山里,守着一方田地山林和几间陈旧的土墙房子。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老两口依托各项政策的扶持帮助,凭借他们不甘贫困的斗志和勤奋勇为的残躯,兴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致富产业。他们就是熨斗镇中河村一组的罗友志和张义兰夫妇。
1989年,罗友志在外打工时不幸受伤,右手自腕下全被截肢。但残缺的右臂依然支撑着他日复一日地劳作,依然支撑起全家人的生计。
2014年,罗友志一家因交通条件落后、无安全住房至贫。但肢体残疾斗志却丝毫不损的罗友志并未指着被救济,而是自兴产业,种庄稼、搞养殖,虽规模不大,但能保证自给自足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欠谁的帐”。
两位老人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做了外地的上门女婿,女儿嫁到了县城,逢年过节时才回来看望他们,平时都是两人相依相伴。“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和负担,那边也有老人要照顾”。考虑到孩子们的压力,夫妇俩是尽己所能地不给儿女添麻烦。即便是行动不便身体患病,也是能出力就出力,从不为自己找任何借口。
自去年起,熨斗镇结合本镇实际,因地制宜主抓产业建设,从各方面大力扶持种养殖业发展,推进产业脱贫,中河村山多地少,主抓养殖。中河黑猪自去年开始发展以来,规模与品牌效益渐显,同时中河也是本镇内养牛最多最早的村。通过镇村了解到相关政策后,罗友志扩大种养殖规模的热情和信心倍增,在包户干部的帮助下,今年年初顺利办下了两万元扶贫贷款,共养了九头牛、三头猪、15只鸡、28桶蜜蜂,此外还种了8亩玉米、1亩多土豆等庄稼,以及100多棵李子树。“今年卖了三头牛、两窝猪崽,李子还卖了几千块钱,这都有一万多纯收入。”罗友志激动的说,“去年产业奖补补了3000块钱,今年补了5200,政府这么支持,干到真是有劲!”
养牛种地虽是庄稼人一辈接一辈传下来的行当,却也是深藏学问。牲口有个病症得不到及时医治,死掉了那就是一笔巨大的亏损。罗友志通过镇上组织的种养殖技能培训学习经验技术,加上以前跟着“牛先生”(包村兽医)学的门道,基本掌握了养殖的技巧,猪牛有病了都是他亲自配药给它们治疗。
中河地势陡、位置偏远、山多石头多,种植条件及交通条件都相对落后。罗友志的住处距离村主干道有近4公里的路程,并且都是山路。前不久,由熨斗镇党委政府主导立项、一组村民集资的两公里多产业路路基今年上半年已经挖建完毕,如不是雨期耽误,硬化也早已结束。这段路的通畅,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罗友志发展产业的交通运输困顿。但由于他的住房位置太偏,离这条路依然还有一公里的距离,因为地理条件受限,挖通这段路需要很大成本,所以“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想法也一直搁浅着。但是这个想法已被罗友志列进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中,不久后,这一公里路也会被疏通。
“今年因为雨下久了,蜂蜜没出来,不然还有几千块钱的收入。等到明年开年,我准备把蜂箱发展到一百桶,扩大规模。产业必须要搞,不管政府补不补,自己要去干,不搞个家业出来,人际关系都没办法。”寥寥几句简单朴实的话,透露出罗友志满满当当的斗志。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整日的工作就是一波轮一波、一茬接一茬的农活。但罗友志夫妇却是干劲十足,乐此不疲。因为生活有奔头,有希望。如今,他们已在村安置点订购了房子,补交了5000元,明年就能入住。安全住房解决了,自家的产业在他们的努力下稳固地发展,未来的日子也定会被他们经营得越来越好。
这对六旬残疾夫妇积极勤恳的生活态度向大家证实:勤奋上进的人不会怨天尤人,更敌得过一切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