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吴亚君 盛 泉)天还没亮,家住石泉县云雾山镇丁家坝村一组的贫困户罗显梅就得背起竹筐,踏上采桑之路。兴桑养蚕之季,这是41岁农村妇女罗显梅的生活常态。每当辛苦的劳作结束,在返回家中的山路上,罗显梅总会怀念曾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景象。如今,丈夫病了,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
“尘肺病”让生活堕谷底
和众多普通的农村女孩一样,家庭的贫困让12岁的罗显梅早早辍学在家,帮忙务农和操持家务。1996年,经人介绍,20岁的罗显梅与唐继勤结为夫妻,丈夫唐继勤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继承了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农闲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回家务农。罗显梅则在家操持家务,两个争气的女儿从小就懂事,一家四口的生活虽然不富裕却也和谐美满。
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变故却让这个原本平静幸福的家庭堕入谷底。因长期在石英砂厂工作,2007年,丈夫唐继勤经确认患上了三级尘肺病,残酷的病魔让这个原本身强力壮的男人变得虚弱萎靡,不仅不能继续务工务农,甚至连基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人照料。
主要劳动力不能再劳作,家中失去了收入来源,为了给丈夫看病不仅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加上两个女儿也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家中的生活变得十分困难。罗显梅除了料理家务、照顾患病的丈夫和小女儿之外,还要务农贴补家用,但相对于巨大的开支,只靠几亩薄田带来的微薄收入显得杯水车薪,看着病床上的丈夫身体越来越差,想起校园中勤奋学习的女儿,罗显梅暗暗发誓,她一定要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改变贫穷的现状。
“蚕宝宝”点燃生活的希望
2011年,伴随着云雾山镇丁家坝村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罗显梅在亲戚朋友的鼓励下开始学习养蚕,从小心翼翼照顾蚕种到起早贪黑采摘桑叶,每一项工作都直接关系到蚕茧的产量和质量,罗显梅不敢有一丝怠慢。
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蚕过四眠,每天吃桑的量会变得很大,十几张蚕种每天光桑叶都需要两千多斤,为了省钱,她也舍不得请工人帮忙,只凭自己一人,把一筐又一筐的桑叶背回蚕室,清洗、裁剪、喂养、打药,十几个小时辛苦劳动让人疲劳不堪,好几次她差点累晕在蚕室。有时候给“蚕宝宝”喂完了一日三餐自己却忘了吃饭,给“蚕宝宝”铺好了床铺自己却只能在蚕室打个地铺,蚕室俨然成了她的第二个家,“蚕宝宝”几乎成了她的儿女。
为了增加收入,她将家里的土地全都种上了密植桑园,空闲的屋子全部改成了蚕室,伴随着蚕种数量的增多,她每天起的更早,干起活来没日没夜,劳动强度的不断增大让罗显梅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2015年7月的一天,在采桑归家的路上,罗显梅突然感到一阵头疼恶心,脚也不听使唤。后来经过检查,她被确诊患上了脑血管痉挛,得知消息的罗显梅没敢告诉丈夫和儿女,强忍病痛继续劳作。她知道如今的自己是家中的顶梁柱,不能再垮了。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强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罗显梅硬是顶着病痛养完了一张又一张蚕。
辛勤的劳作让家里的日子有了一点起色,丈夫的病情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也渐渐有了好转,女儿带回的奖状让一家人喜上眉梢,小小的“蚕宝宝”让罗显梅一家有了盼头。
真情帮扶让日子越过越好
艰辛的生活没有让罗显梅倒下,她依旧是忙碌于田间地头和家庭琐事的顶梁柱。2013年,通过村组评议,县镇审核,罗显梅一家被纳入贫困户系统,驻村工作队每隔两三天就来她家嘘寒问暖,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
2014年,一家四口领到了低保金,虽说每月只有几百元,但对于这个艰辛的家庭来说却如雪中送炭一般弥足珍贵,为日夜劳作的罗显梅减轻了负担。养蚕过程中有时缺人手,驻村工作队就会主动帮她联系帮工,蚕宝宝的得了病,工作队就联系技术专家帮她及时解决。“教育扶贫”让两个女儿享受到了助学补贴,“医疗扶贫”让丈夫唐继勤在家就可以接受县医院医生的上门巡诊,“产业奖补”让每张蚕种获得了额外的收入,“旧房改造”让原本破旧的房屋焕然一新,党和政府的真情帮扶减轻了压在罗显梅身上沉重的包袱,她的病也得到了有效治疗,她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养蚕事业之中。
2016年,罗显梅一共喂养蚕种11张,收入2万余元。今年,她又喂养蚕种近16张,收入达近3万元,不仅成为了丁家坝村家喻户晓的养蚕能手,还被县上评为2017年脱贫攻坚自强标兵先进个人。
现在,逐渐好转的丈夫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村上还为他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大女儿今年也升入高二,即将面临高考。罗显梅还准备再新建几间蚕室,继续扩大养蚕规模。贫困没有让罗显梅心生畏惧,在她的努力下,,他们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