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计的阳光照进来
——安康市推行村级财务审计监督改革全覆盖工作调查
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陈俊 通讯员 胡媛)已转任安康高新集团巡查专员的严海燕一定没有想到,作为时任局长,当初高新区监察审计局为配合村两委换届选举而进行的村级财务收支审计的举动,会成为燎原星火,几年后在全市城乡全面铺开,就像打开了一扇尘封多年的窗户,让审计的阳光照亮了屋内的每一个角落。
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让“村账”变成“明白账”,回应“群众的期待”。2012年5月,这项发轫于高新区监察审计局的工作,历经市审计局和市政府长达3年的观察、调研,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先行在安康10县区207个村开展村级财务审计试点,再于2016年7月至今年5月底,完成了对全市1851个村(社区)的村财审计,从而实现了安康市村级财务审计的“全覆盖”。更具标本意义的是,我市的村财审计实践已探索出具有安康特色并在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与借鉴的审计全覆盖工作经验。
首创先河的实践
虽然时隔五年多,但严海燕仍清楚地记得2012年2月至5月的那次审计。
彼时,监察审计局刚刚成立,她是第一任局长。根据管委会的安排,需要对当时托管的21个村近三年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一次系统审计,以配合社区管理局保障村级两委换届选举的公正公开。
“20多年了,没有一个村有完整的账目!当时的信访量很大,90%以上都是村上的经济问题……”严海燕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当年的情况。
安康高新区挂牌于2010年4月,托管行政村30个。区内各项建设都是从零起步,需要大量征地拆迁,各村的集体土地补偿款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这些钱怎么用的?用在了哪些地方?”便是村民集中上访的症结所在,对这些村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审计就是找准了问题的关键。
历经3个月的审计,审计结果向村民公示,外加长达一年半的走访调解,逐步化解了村民因财务问题上访的矛盾。到了2014年,整个高新区基本实现“财务零信访”。在此过程中,为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管委会成立了“村财局管结算中心”。至此,高新区托管的30个村,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彻底解决了“村账不公开,收支不规范”的问题。之后,高新区监察审计局又对托管村进行了第二轮审计,为村财审计全覆盖审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高新区的实践,充分验证了实施村级财务审计的必要性。但要想推广和借鉴,审计队伍从哪里来?安康市还在审慎地观察和等待。
最具特色的试水
三年之后,抓住契机进行改革解决了审计队伍的问题。2015年8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安康市镇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决定在全市乡镇统一设立财政审计所。至此,村财审计的“主力军”——财政审计所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时正值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按照最初部署,各乡镇的财政所将被撤销,并入党政办。但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一方面是村民要求财务公开的长期呼声,一方面是如何规范村级账务的现实需求,这一难题随着财政所的撤销更显严峻。
村级财务一直是农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干群矛盾集中地。市审计局局长陈国进说:“农村财务普遍存在村民参与难、公开难、规范难等问题。再加上村民对国家惠农资金到底有多少、怎么发放使用本就不知情,有的村拆迁补偿一年好几百万,如果再把财政所撤销,这方面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市政府秘书长、市编办主任陈伍文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经过长期调研,结合安康已有的村财管理经验和审计探索,包括《审计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政策支持,安康创新性地在140个镇办设立了财政审计所。2016年8月,市委办、市政府办又印发了《关于完善和加强镇办财政审计职能职责的通知》,除了具有各村财务结算中心这一职能之外,重点是依法赋予其12项村财审计监管职能和监督村级财政资金的使命。”
记者了解到,在机构设置上,“财政审计所”是作为各镇办的内设机构,业务上受上级财政、审计部门指导,既实现了村级财务规范管理和财务审计监督的统一协调,又解决了国家审计机构无力对所有的村级财务进行审计监督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它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审计全覆盖要求,提供了组织保障。
创新需要探索的实践支持。2015年8月,市审计局在镇坪县组织召开全市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工作现场会,会上决定在十县区各选择一个镇开展村级财务审计试点。试点工作得到各县区乡镇的大力支持,各县纷纷把最需要审计的乡镇划入试点。
汉滨区流水镇就是试点之一。汉滨区审计局总审计师陈斌对记者说:“流水镇就是最具审计监督意义的。它是区上确定的特色旅游名镇,国家的投入资金量很大,这些都是直接到村的,这么多钱是如何使用的?重大项目落地之后是怎么实施的?财政部门和镇上都很关注。再加上当时乡镇区划改革,流水刚刚实施并村,这些村的资产、资源和资金家底,镇村也必须尽快摸清楚。实践证明,试点的效果确实很突出,群众很满意,也促进了镇上的工作。这也进一步促使我们把流水镇财政审计所打造为全区的标准化财政审计所,让它成为全区29个所的示范样板。目前,区财政已下拨14.8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化建设。”
2015年11月至次年5月,10个镇207个村的审计试点工作圆满结束。本次试点成效显著,审计移送案件线索25件,审计查出非法获取财政资金93.55万元,清理账外资金1334.34万元,挤掉债务水分110.59万元,全面摸清了207个村的家底,进一步核实了村集体的“三资”状况,厘清了村级债权债务,规范了村级财务收支行为,取得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都满意的双赢效果。
众望所归的“全覆盖”
从创新实践,到全面试点,一切都很顺利,成效有目共睹,这也让接下来的全市村级财务审计实现全覆盖显得“众望所归”。
2016年6月28日至7月1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推进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现场会”,省审计厅副厅长马玉红到会,对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时任安康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鲍永能提出要求:全市争取用一至两年时间全面实现对村级财务审计全覆盖。
开弓没有回头箭。市审计局迅速制定《镇(办)财政审计所村级财务收支审计全覆盖工作指导意见》,推动全市140个镇(办)财政审计所从当年7月到 2017年5月,对所有村级财务实施全覆盖审计。同时,积极为村财全覆盖提供各项指导和全面支持。经市编办批准,市审计局成立了村级财务审计指导办公室,编制4人。该局7名局领导分别牵头包抓各县区,定期到县区进行督查指导,随时解决问题。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市审计局先后编制了《安康市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操作规程》等系列制度文件。
期间,该局还先后两次安排法制科和村财办负责人对镇办财政审计所负责人进行集中业务技能培训,并鼓励各县区大胆实践和创新。
石泉县审计局局长刘康强说:“业务培训开拓了我们工作的思路,也为我们的创新做法提供了支持。村财审计量大面广,审计人员严重不足是最突出的问题。我县除城关和池河两镇财政审计所编制为5人外,其他各镇均为3人。各镇就在整合审计队伍和充分利用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上动脑筋。很多镇把镇纪委、农经站干部整合起来,又抽调村监委会主任参与审计工作,迎丰镇还聘请了原财政局退休干部从事本镇村财审计。”
参加了第二次培训的汉滨区新城办财政审计所所长崔用瑛告诉记者,“培训帮助我们理清了工作思路,树立了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识,对我们更有利的是打通了审计所到市局的通道,在审计过程中,出现我们拿不准的情况,我们可以直接请教市、区审计局的专家。”
2017年5月底,我市顺利完成10县区140个镇1851个村(社区)的村级财务审计,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实现了首轮村级财务审计全覆盖目标。7月21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村级财务审计全覆盖工作总结交流会,对我市在全国首创的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进行深入总结。会上,时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赵俊民提出要继续推进全市村级财务审计全覆盖,力争用四年时间,全面完成对所有村(社区)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
本次全覆盖审计,查出非法获取财政资金219.27万元,查出侵占集体资金156.23万元、侵占农户利益88.77万元,清理账外资金1799.52万元,挤掉债务水分299.31万元。收缴违规资金332.05万元,促进民生资金兑现22.78万元,归还被侵占集体资金71.33万元,退还被侵占农户资金25.93万元。审计提出建议1386条,采纳1216条,促进修订完善了《村级财务管理办法》、《村级报账员制度》等村级财务相关管理制度 542项,促进村务公开487个,有效促进了村级财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审计全覆盖期间,解决突出信访问题116个,共移送案件线索超过100件,涉及人员103人。已处理处分71人(党纪处分69 人、政纪处分2人)。
审计永远在路上。陈国进告诉记者:“安康接下来还将全面推开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我们力争在2018年上半年完成三分之一村的审计任务,有信心用三年时间实现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覆盖,进一步将审计监督网络覆盖整个村级治理领域,让村级财务使用始终在阳光下进行。”
而这仅仅是首轮全覆盖。“从执法的主体资格和审计工作的专业角度来说,村财审计最终还是应走上依法行政的途径,尽快让财政审计所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届时,持行政执法证开展审计。当然,这是省一级层面才能解决的问题,而最大的难度在于全省目前只有安康才存在财镇审计所。”市审计局法制科科长杨学礼有着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