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牟庆红 通讯员 惠星 年静) 12月27日上午,安康市汉滨区文广旅游局、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张滩镇文化站组织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戏曲“八岔戏”非遗传承人在张滩镇邹坡村开展专项传习培训辅导,张滩镇当地及相邻的石梯镇、关家镇共三个镇办30多名民间艺人既在家门口得到了传承人和专家的指导,也为当地的百姓们带来了一场古老的戏曲表演荟萃。
活动在一阵热闹的锣鼓敲打声中开始,艺人们脸铺浓妆、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口中吟唱着一段段久远的故事,表演十分投入。《蔡明凤辞店》、《西楼会》、《吴三宝游春》等一个个经典的戏曲轮番上演,在场观众们看的是聚精会神,面带笑容,现场时不时传来拍手叫好声。
“八岔戏”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汉滨区及邻县、乡村分布广泛。该戏种语言通俗、曲调优美、故事生动而深受群众喜爱。然而,受现代文化冲击和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情况影响,目前这一地方戏种的演职人员老龄化较为严重,为了把这一古老的戏种原汁原味的传承下去,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别邀请了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导演张广明老师对民间艺人的表演进行现场点评指导,答疑解惑,讲解相关艺术知识。
今年以来,汉滨区坚持开展传统文化拉网式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干部常年上山下乡,走村入户,挖掘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 109条,共梳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19个,被区政府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个,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发行了把根留住-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安康剪纸》、《安康人文拾遗》。同时,为了让更多群众了解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开展了“汉滨区八岔戏大赛”、“汉滨区小场子大赛”、“把根留住•青少年眼中的非遗(参观体验)活动” 等一系列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让群众亲身参与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为进一步提高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影响力,汉滨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报道,先后在国家数字文化网、中国文化馆协会、人民网陕西频道、华商报、安康日报等行业协会和中、省、市、区四级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有效宣传了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增进了群众对于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相关知识的了解。
在今年11月的陕西省艺术馆举行的“全省群众文化表彰大会”上,汉滨区文化馆荣获“2015—2016年度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单位”这一荣誉称号。下一步,汉滨区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做好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和推广,让更多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为汉滨文化旅游增添一道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