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老林”催新花
——宁陕县实施全员动员脱贫攻坚布局记
通讯员 谭海波 杨宁
到2018年,全县5113户13458人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做到“不漏一户、不掉一人”,力争在全市全省率先“摘帽”!
这是宁陕县“十三五”脱贫攻坚硬任务。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地处秦岭腹地的宁陕县何以对策?他们从问题导向出发,实施关键举措,有了自己坚定的选择。
方案怎么定?“四清五有”
一个个连心干部奔走于农户之间,与贫困农民促膝畅谈,一个个加紧建设的项目工地热火朝天,一座座农家小院在安静中酝酿着新生活的笑声……初春时节,春寒未褪,走进宁陕乡村,风景在变,人心在热,脱困攻坚正在成为这个山区小县最热最靓的话题。
实现脱贫致富是广大群众的夙愿。新时期以来,让群众尽快富起来,一直是这个版图大县、人口小县追求的目标。因此,几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带领全县人民,曾创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好时期,连续七年目标考核列入全市第一方阵。但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的宁陕县,贫困面依然很大,从县域经济实力而言,也依然是小康路上的“弱鸟”。弱鸟如何奋飞?如何组织发动干部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变扶贫济困为脱贫走富路,关键是办法要精准,有一个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去年底以来,县委县政府组织精兵强将深入调研,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宁陕县精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宁陕县实施精准脱贫三年规划(2015-2018年)》。县委书记张益民、县长郑红丹亲历亲为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反复审定脱贫目标和任务。按照“一年见效、二年攻坚、三年脱贫”的要求,2016年,全县实现17个贫困村“销号”,4400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22%;2017年,实现19个贫困村“销号”,5200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49%;2018年,最后4个贫困村“销号”,3858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三年时间,全县40个贫困村全部销号,5113户13458名贫困人口全部越线实现稳定脱贫,做到“不漏一户、不掉一人”,宁陕告别戴了三十余个春秋的“贫困帽”。
精准脱贫对象在哪里,他们都是什么情况?政府帮扶与农民积极性对接点是什么?这都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档立卡,达到具体精准。按照“四看”和“六个精准”的要求,宁陕县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连心包帮促脱贫”活动,全县1474名干部进村入户对贫困人口基础数据进行了再核实再识别。由各镇负总责,以村为单位,采取入户核实、张榜公示、农户确认等措施,做到“四清”,即家庭状况底子清、贫困原因问题清、帮扶措施对策清、帮扶单位责任清;“五有”,即有村情档案、有问题台账、有需求清单、有村级规划、有帮扶记录,确保扶贫对象精准无误,与脱贫标准一一对应。经三个多月的集中核实,当前,全县仍有贫困户5113户134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62%,贫困村40个,占全县行政村的56.34%。其中五保户1245户1303人、低保户1177户2403人。超过全县农村人口过半强的村和人口,都是脱贫对象。
“四清”,让底子清、意愿清,方法路数清。“五有”,让措施接地气,可以操作。“四清”“五有”让干部群众心中都有了对未来的真切把握。面对如此县情,县委书记张益民几次在相关会议上鼓劲说,虽然从统计调查看,我们的贫困面比其他县大,但这是挑战,是责任,向贫困挑战更是我们的光荣。
干部如何帮?“四包四定”
2月14日,春节收假上班第一天,宁陕县城关镇八亩村栗柞组贫困户张庆德家来了一位特别的“亲戚”:县委书记张益民。对于张庆德来说,县上领导到自己家,已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主客围坐在火炉旁亲切交谈,“县上最大的官”详细了解他家的困难和发展愿望。原本对贫困有些麻木“认命”的张庆德,心里起了波澜。
这是该县在全县范围开展的脱贫攻坚“大走访、大拜年”活动中的一个小场景。猴年伊始,全县所有科级以上领导,春节后都集中深入到贫困人口家中,在拉家常中,传达中央好政策,激发脱贫的信心。这一“攀穷亲、送信心”活动,产生了干群工作良好的联动效应。
情况回来了,同时带回的还有贫困户强烈的改变贫穷的意愿。县委县政府趁热打铁,要求各级各部门打破“慢三步”的常规工作状态,迅速进入到脱贫“啃硬骨头”的攻坚状态。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成立了,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为责任指挥长,确定了11个县级副指挥长、43个成员。指挥部下设的各个专业化机构同时成立到岗,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扶贫的副县长兼任,全县抽调15名精兵强将人到指挥部集中办公,人员分工明确,制度清晰上墙。
一个基本工作模式也同时展开:全县实行“市级领导联县、县级领导联镇包村、县直部门包村、全体干部职工包户,定目标、定责任、定标准、定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四包四定”帮扶行动,落实20名县级领导联镇包村,成立了11个扶贫工作团,68支352名驻村工作队员全部进村入户,78个单位1300多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14913名贫困群众,实行“不脱贫、不脱钩”。建立了“八个一“脱贫工作落实机制,即一村一名县级领导、一村一个常驻工作队和包抓部门、一村一个脱贫实施规划、一户一个脱贫任务清单、一村一批项目资金、一户一名连心帮扶干部、一村一户一网页、一套考核奖惩验收办法。全县喊响“任务不打折扣,脱贫中见干部”的口号,各部门不讲价钱,两副肩头挑起两副担子,一副常规发展工作,一副脱贫攻坚任务。
此前的2015年11月,宁陕县在全县开展了“中办来扶贫,我们怎么办”大讨论,为即将到来的集中脱贫攻坚预热。中央办公厅连续多年在宁陕联县扶贫,先后多批县处级以上干部驻县开展工作,他们的新思路、新办法和工作热情给宁陕的干部群众留下难忘印象。他们所包联的贫困村,也经过几年努力,有了经济和社会的新变化。在这场讨论中,县镇村三级层层动员,部门围绕统筹协调、破解脱贫攻坚突出问题进行讨论;各镇围绕怎样做实基础工作和发动群众进行讨论;村组重点围绕自身优势讨论产业发展方向;群众重点讨论有没有“等靠要”思想和怎样抓住发展机遇,通过大讨论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增进了干劲。与此同时,联村县级领导、部门领导和驻村队员、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宣传政策,找原因、理思路、定措施,干群共商脱贫致富大计,营造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2月17日还召开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培训会,对各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进行了思想再动员和业务再培训。
春节收假后,全县各级各部门抓住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充分组织和发动群众,精准落实到户各类脱贫措施。连日来,全体县级领导率先垂范,纷纷进村入户走访贫困户,现场研究解决问题;各帮扶部门、镇和驻村工作队干部,迅速到村组,召开群众会和院落会,完善贫困村产业脱贫实施规划,落实脱贫产业项目,现场解决突出问题102个。
群众咋样干?“七个一批”
脱贫攻坚任务,离了群众的主动性,也将一事无成。宁陕县把引导群众怎么干,作为整体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视为主体力量,要求干部把动员群众的工作做实做细,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惰,把一家一户的脱贫办法落到实处。
2月22日,陕西中庄公司与宁陕县海棠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签订了包销海棠园、七里沟、油房坪、龙王潭、许家城5个村10万斤生态富硒大米的协议,这5个村的50余户贫困户由此将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海棠园,这个曾由中央办公厅包联的贫困村,近年来转变农业发展思路,从传统的粮食生产转为生态特色发展,特色产业迅速起步,富硒米项目只是其中一斑,这个村的生态养殖也远近有名,成为当地筒车湾镇乡村旅游的俏手货。
近年来,宁陕县大力发展全域生态旅游,通过建设旅游社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走出特色鲜明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经过近十年的开放开发,先后引进百亿元工商资本进行生态保护与开发,当地农民从开发中获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批农民先后走上富裕之路。
立足县域资源优势,走好脱贫的质量效益之路,是宁陕县的清醒把握。他们按照实施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加强生态建设普惠脱贫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一批、加强教育资助脱贫一批、健康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七个一批”脱贫措施,制定了贫困户脱贫标准,做到贫困户收入有保障、住房有保障、设施有保障、教育有保障、医疗有保障、养老有保障,并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增收产业、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班子建设、扶贫成效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工作任务。
“在脱贫方案的制定时,对需要产业、就业、生态补偿项目扶持的9703名贫困人口、需要搬迁脱贫的1504名贫困人口,需要兜底保障无劳动能力的3107名贫困人口,对贫困户中有教育资助需求的2698人、医疗救助需求的446人,综合运用各种政策,给予扶持和兜底,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县长、总指挥长郑红丹心中的“脱贫账”很清,他说,“宁陕县虽然脱贫任务重,但我们有前些年发展的底子,我们拥有的办法还是很多的,综合施策,点面结合,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够取得攻坚胜利!”郑红丹对宁陕的脱贫信心溢于言表。
早在“十二五”初,宁陕县委县政府曾针对本县山大人稀交通联系不便的实际,就率先在全市开展了以“千名干部连农户,万名群众拔穷根、全县人民奔小康”为主题的连心工程活动,这一群众路线工程随后在全市得以积极推广,成为全市在全国打响的经验。面对集中脱贫攻坚,县委县政府重申“连心工程”,让好作风焕发新作为。为此建立完善了脱贫考核问责机制和工作保障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特别是帮得好不好,群众最终说了算,村子富不富,联评说了算,农民是否脱贫,项目和可持续发展说了算,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脱贫工作动态,县上把监控的触角和终端延伸到村和农户,在加快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和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实行互联网+农户,达到“一村一网页、一户一网页”的要求。县上随时可以了解最基层的情况,农户也可以通过网络反映自己的要求。各级各部门开展工作情况在网上一目了然。网上动态管理,让整个工作过程处于阳光下。
目前,全县首批脱贫村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已陆续启动,已经争取到的全省供销现代农业精准扶贫试点县项目,由宁陕县秦南菌业有限公司和宁陕县滨海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已启动实施;城关镇青龙村、筒车湾镇七里村的旅游扶贫项目已全面展开;城关镇三星安置社区、筒车湾镇集镇安置社区四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其他10个安置社区前期工作已经就绪,3月底前全面开工。
山寒不敌春潮劲,新花着意次第开。自古有“南山老林”之称的秦岭中部腹地的宁陕县,正以自己扎实的努力,向千年贫困作最后的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