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毕顺 张天兵
8月27日晚,岚皋县“村BA”主场馆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家住四季镇月坝村的7岁女童小莹开心地跟着小伙伴一起,再次来到现场,观看“村BA”篮球赛。
激烈的比赛、浓厚的赛场氛围让小莹深受感染。每当看到精彩的进球时,她都会站起来为场上球员加油助威。自从3年前母亲病逝后,小莹变得胆小怯弱,整日沉默寡言。在镇村干部和学校老师的关爱帮扶下,她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以下简称“三类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在岚皋县,像小莹这样的“三类儿童”有3100余名。去年以来,岚皋县推进“三类儿童”关爱行动,实施“快乐相伴”“法治护苗”“携手童行”“圆梦童心”等六大工程,由县级领导带头包联,带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将可感可及的温暖送到每一个孩子身边,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
建章立制 齐抓共管
聚力推进完善一套关爱机制、构建一套关爱体系、搭建一个关爱平台、健全一个救助机构、实施一批关爱帮扶工程、打造一个关爱帮扶品牌“六个一”重点工作,力争通过2—3年时间,未成年人各项关爱保护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工作力量明显增强、保护阵地布局合理、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明显下降……今年3月,岚皋县出台《大力开展“三类儿童·灿烂童年”关爱行动意见》,彰显了县委、县政府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关爱工作全面落地见效的坚强决心。
一直以来,岚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三类儿童”的关爱,从2024年开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三类儿童”关爱工作开展。各部门制定方案,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随着《大力开展“三类儿童·灿烂童年”关爱行动意见》的出台,县级领导干部对全县40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在县级领导的率先垂范下,各镇、各部门也同步实施结对帮扶,定期入户走访探视,不仅动态掌握了“三类儿童”的身体、生活、学习及家庭监护情况,还及时捕捉到他们的帮扶需求和基本情况,为制订个性化帮扶计划提供了有力依据。
在关爱帮扶“三类儿童”的过程中,岚皋县还积极动员引导爱心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全方位开展社会帮扶,形成了“体系健全、多方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统筹资源 精准帮扶
“刘妈妈,我和妹妹想你了。”“好,要听话,明早我就来看你们。”接到小煜的电话后,石门镇月星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晓飞第二天一早就来到两姐妹的家中看望。
家住月星社区的小煜、小煊父母长年在外地务工,平时由爷爷奶奶照看。
“我也是个母亲,刚见到两个孩子的时候,她们连话都不敢跟我说,看得我十分心酸。”刘晓飞说。作为两个孩子的“爱心妈妈”,她经常入户走访,帮助孩子洗头梳头,给她们辅导作业,鼓励她们要自信、勇敢,两姐妹渐渐变得开朗乐观。
“爱心妈妈”是岚皋县关心关爱“三类儿童”的常态化举措。岚皋县广泛动员,组织三八红旗手、乡村女教师等成立县镇村三级“爱心妈妈”服务团,动态掌握全县“三类儿童”的身体、生活、学习及家庭监护情况,统筹调配“爱心妈妈”服务团帮扶资源,为孩子们提供针对性、精准化关爱服务。
目前,全县经广泛动员甄选,共组织119名女性“两代一委”、三八红旗手等成立县级“爱心妈妈团”,分别结对困境儿童;动员87名乡村女教师、233名镇村干部组建12个镇级“爱心妈妈团”,“一对一”帮联留守儿童;各镇组织动员408名村妇联执委逐村建立村级“爱心妈妈团”,就近入村帮扶“三类儿童”;动员25名女检察官、法官、律师成立法律援助服务队,形成一个庞大的爱心网络。
童心圆梦 关爱到达
为孩子实现“微心愿”是岚皋县关爱帮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来,该县围绕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主题,各镇村走访摸底,初拟清单,号召社会爱心人士、县援少会、县慈善协会、爱心企业等通过认领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圆梦。
7岁的困境儿童小雨家住蔺河镇和平村,父母都是残疾人。岚皋县人民检察院干部王桢幸子成为小雨的结对“爱心搭子”后,经常牵挂关心小雨的学习生活。在小雨生日当天,她特意买了生日蛋糕,并带去了文具和法治漫画读本,实现了小雨的“微心愿”。
爱心点燃希望,真情传递温暖。自关爱帮扶工程实施以来,岚皋县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精准资助了一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微心愿”关爱礼物包含衣服、行李箱、书包、篮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让“三类儿童”真切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温暖和关爱。
“我们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三类儿童·灿烂童年’关爱行动,聚力推进‘六个一’重点工作,加快构建家庭主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三类儿童’关爱帮扶体系,促进全县‘三类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全力守护每一个孩子的灿烂童年。”岚皋县委书记魏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