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慧慧 通讯员 李衎
8月14日早上,在汉滨区人民法院第三审判庭内,一起职务犯罪案件正在开庭审理。
旁听席上,3位市人大代表神情专注,他们的目光细致地扫过法庭的每个角落——从法官庄重的法袍到书记员飞快的记录,从举证质证的每个环节到当事人权利的保障情况。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听审,更是一次特殊的监督履职。
案件审理过程中,代表们不时低头在评议表上记录着。表格内容包含法庭形象、庭前准备、庭审程序、庭审能力等四大类38个细项需要评价。每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推动司法改进的重要参考。
庭审刚结束,市人大代表刘涛就在座谈会上率先发言:“听审让人大代表更好地将群众的关切代入到监督过程,并把监督的意见反馈到相关部门,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希望法庭能更加明确地阐释证据的证明作用及目的,让公众得以清晰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审判的透明度。”他的建议得到了在场其他代表的认同,法院工作人员当场表示将认真研究落实。
这样的场景在安康市各级法院已经成为常态。自2023年6月《安康市人大代表听审办法》实施以来,代表们走进法庭开展监督已经成为一项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市、县两级人大和法院共组织504名人大代表参加案件听审77次,听审案件95件,其中92件收到听审反馈意见表,代表们提出的19条意见建议全部得到了法院的采纳和落实。
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副主任黄泰蓉表示:“开展人大代表听审工作是人大代表依法监督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能让人大代表近距离了解法院审判工作,进一步增强代表对法院工作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审判工作公开透明化,促进法院审判工作全面提质增效和法官履职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较于传统的庭审旁听,听审制度为人大代表赋予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监督职权。代表们不仅可以现场观看庭审,还可以调阅庭审录像、审判案卷和判决文书,并进行满意度评价。这种全方位的监督,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得更加规范。
在安康的各个县区,听审工作以多种创新形式深入开展。汉阴县总结出“审、听、议、评、督”五步工作法,石泉县开展“百名代表评百案”活动,宁陕县则通过及时修改听审办法,不断提高听审工作的实效和质量。这些创新实践让司法监督更加接地气、更具实效。
旬阳市人大代表李桃深有体会地说:“作为代表,我们既要将群众的司法需求转化为代表建议,也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读庭审中的法律精神。这种‘监督+普法’的双向互动,正是代表履职的价值所在。”
为了确保代表建议落到实处,安康市建立了完善的反馈机制。所有《人大代表听审记录》都由人大监察和司法工委及时收集,询问问题和建议意见及时转交法院研究答复;代表的满意度评价则被汇总形成报告提交常委会,作为评价人民法院工作和法官履职的重要依据。
这种监督机制已经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李沛钟代表在听审一起火灾赔偿案件后提出:“通过视频可以看到,部分原告商户将经营场所同时作为生活用房,存放生活用品符合常理。但被告仅对货品进行赔偿,由于生活物品时间跨度长,加上火灾破坏,部分证据无法复原,但如果不认定有生活用品损毁,又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不够统一。”这个建议引起了法院的重视,经过研究改进了类似案件的证据认定办法,更好地平衡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汉滨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徐东升表示:“代表亲临庭审一线,直接审视司法程序与法官行为,是对审判工作最直接的监督。他们的观察与反馈,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司法作风、诉讼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他们提出的真知灼见,为我们优化诉讼服务流程、改进审判工作作风、提升审判质量与效率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随着代表听审工作的深入推进,司法公正正在以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从法庭布置到法官言行,从程序公正到实体正义,从法律效果到社会效果,代表的监督作用已深入司法审判的每一个环节。黄泰蓉表示:“下一步,市县两级人大监察司法工委和法院将进一步紧密配合,把这项制度持续宣传好、落实好,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代表听审制度不仅是司法公开的生动实践,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机制,安康市正在构建起人大监督、法院履职、代表参与、群众受益的良性互动格局。
从汉滨到旬阳,从宁陕到白河,代表们走进法庭的脚步不会停止。每一次听审都是对司法公正的检验,每一条建议都是对司法改进的推动。在这场零距离的对话中,司法变得更加透明,监督变得更加有力,公平正义变得更加可感可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