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京保 朱洁 通讯员 文婷
7月29日中午,汉阴县蒲溪镇的气温飙到了38摄氏度。响洞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明金拎着一个约莫25斤重的工具箱,肩上搭着一条已经湿透的紫色毛巾,急忙往五组村民石业华家赶。
从村委会到石业华家,4公里的山路,61岁的彭明金先开车走3公里,再徒步1公里山路才能到达。
热气蒸腾的酷暑天,这一段看似不远的路程却走得并不顺当。车子开到一户农房前,被一堆装修用的沙子挡住了路。彭明金下车,用铲子刨出一条便道,猛踩油门才勉强开过去。经过一段S形弯道时,路面丛生的杂草裹住轮胎,让车辆原地打转,他来回尝试了四次才勉强通过。待经过一条水沟时,右后轮陷进浅坑,他不得不下车搬来石头铺垫。
“这不算什么,有时候路更难走。但我们不去群众没水吃怎么办?”太阳烤得地面发烫,他走一段山路就停下来,用毛巾擦擦汗,喘几口气再继续赶路。
“老石,水管这几天没再漏水吧?”到达石业华家,顾不得进屋歇脚,彭明金就赶忙去水管接头处查看管道接头。跨进家门,屁股还没挨上板凳,就各个屋检查用电线路,嘴上还不停嘱咐,“老石啊,电的问题马虎不得,有问题就给村委会打电话,我们来给你修。”一股劲儿地念叨,像嘱咐自家兄弟。
石业华今年65岁,和老伴儿居住在响洞河村五组,儿女都在外打工。三个月前,他家放养的牛踩坏了裸露在外的人饮管道,原本就缺水,眼睁睁看着水管冒水,石业华也曾想法子维修,但碍于没有工具和手艺,一直无济于事。正值天干少雨,看着管道“滴滴答答”,束手无策的他,拨通了村委会的电话。
“夏天没水可不行!”彭明金接到电话,一刻也没耽误,带上工具箱就往石业华家赶去。经现场排查维修,当天就解决了管道漏水问题。没承想,次日又接到石业华的求助电话,“彭支书,水管不晓得咋又开始漏水了,还得麻烦你。”
接完电话,彭明金二话没说,自己掏钱买了新管道和分水阀,又一次来到石业华家, 花了一个多小时,把破损的管道全部换掉,还特意将新管道埋进地里,防止再次被牛踩坏。
“遇到什么事,只要给村委会打电话,他们就会第一时间来处理。”在石业华看来,遇到问题,找村干部比找专业维修人员还靠谱。
“群众的事无小事,漏水停电看起来是小问题,可搁在谁家都是火烧眉毛的大事。”彭明金摸着新换的水管感慨。
响洞河村是蒲溪镇最偏远的村,离集镇15公里,海拔高、距离远、老龄化严重。以前,谁家水管漏了、电灯坏了,得从外面请水电师傅来修,要支付或多或少的工时费,因为山路难行,有的水电师傅根本不愿接单。彭明金和村党支部副书记石德华懂点水电维修,就慢慢揽下了这些活儿。
为了确保日常村务和便民服务两不误,响洞河村建立了“值班+走访”的工作机制。有人坐班处理文书、咨询等常规工作,有人外出走访或上门维修。遇到紧急维修需求时,他们常常利用午休或下班后的时间上门服务。“群众的事不能等,但村里的日常工作也不能耽误。”彭明金说。
彭明金的车后备箱里,常年放着一个工具箱,里面从螺丝、水龙头到电钻、切割机,样样齐全。“2021年开始置办的,现在一般的水电问题都能修。”他笑着说。
如今,村里的小孩远远看见他的车,就会喊:“修水电的来了!”村民们见了他,老远就笑着打招呼。彭明金说:“虽然花了时间和精力,但换来的是大家的信任,值了!”
一桩桩小事被解决,传递的是温度,凝聚的是人心。彭明金说:“做的是小事,但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信任,拉近了干群关系,村上开展工作也更顺利了。”
响洞河村的实践正在悄然转化为一场滋养民心的“温暖传递”。今年7月8日至10日,汉阴县举办了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暨村级后备力量“师徒帮带”结对活动,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给全县的村干部特设服务小技能培训课程,培训基础水电维修技能。还为全县160个村(社区)捐赠配发了298套水电维修便民服务工具箱,号召村干部上门解决群众“灯泡不亮”“水管漏水”“手机不会交话费”等家庭琐碎小事。
在此基础上,蒲溪镇坚持厉行节约、规范管理,建立定点采购机制,与资质商户签订五金耗材供应协议,构建标准化便民服务工具箱材料库,实现物资统一调配、高效利用;组织全镇村(社区)干部结合日常走访,常态化开展水电检修、设备维护等服务,让群众家门口的“小事”有人管、及时管。
如今在汉阴县,298个这样的工具箱正跟着村(社区)干部们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它们或许不起眼,却装着一个最朴实的道理:群众的事没有大小之分,只有需要不需要。当干部们弯腰修好一根根漏水的水管、一盏盏不亮的电灯时,他们也在用最实在的方式,把党的温暖一次次送进群众心里。
【记者手记】
汗水浇灌的信任
□ 朱洁
7月29日,在响洞河村委会了解完村“两委”为民办实事的总体情况后,我跟随彭明金入户走访。
一路上,我看到了基层干部的另一面。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前行,途中遭遇沙堆堵路、轮胎打滑,甚至一度陷入泥泞。彭明金二话不说,抄起工具就开始铲沙、推车。他不知疲倦地尝试,直到车子重新上路。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村民“找村干部比找维修人员还靠谱”这句话的分量。他们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再难也不退缩。
这份信任,是村干部用一点一滴的行动换来的。每一次弯腰检修,每一句耐心叮嘱,每一回顶着烈日上门……日复一日的坚持,在村民心里种下了信任的种子,也用最朴实的方式拉近了干群关系。
采访结束时,我问他:“这件事您还要坚持多久?”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直到跑不动为止。”
离开响洞河村时,我脑海中始终浮现着那条被汗水浸透的紫色毛巾,还有镇干部那句看似调侃的心里话:“他把自己的小车当拖拉机开,上山下乡走村入户,生怕慢待了群众。”
在汉阴县,“彭明金们”的辛苦换来了近200个“响洞河村”的幸福。岁月轮转,村干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担当。“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始终装在每一个村干部的内心最深处,在他们一次次风雨兼程的抵达中,群众亲眼看到,村委会的“办公室”被搬到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