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金波
翻滚的汉江漩涡中,他们踏浪而至,让命悬一线的溺水者重见曙光;汹涌的江涛之间,他们寒来暑往,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堤坝。在安康城区汉江之畔,286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以“无论生死、不计报酬”的“生死状”凝聚力量,以“生命不息、救人不止”的朴素信念默默守护——他们是汉江志愿者救生队。这群汉江畔的生命守护者,为“见义勇为”四字写下最滚烫的注脚。
见义勇为精神,是在小女孩落水瞬间,郑时根们毫不犹豫纵身跃入激流的果敢;是周云康们面对每年溺亡悲剧时,“不忍生命在眼前消失”的初心萌动。当2016年48名队员在“报名须知”上郑重签下名字、自愿承担一切风险时,一份扎根民间的“生死状”,便将“义”字刻在了汉江畔。
九载春秋寒暑,这支队伍从48人壮大至286人。他们中有72岁的长者,亦有17岁的青春身影;有出租车司机、教师、个体户、公务员……身份迥异却心意相通。没有分文报酬,只有风雨无阻的江岸巡逻、防溺水宣讲、险情劝阻。每人每年付出的时间,多者超700小时,少者亦达300小时——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擦亮了“见义勇为”的金色名片。
他们的担当不止于“救”,更在于“防”。铲除岸边夺命青苔,劝阻初学游泳者下水,深入校园社区讲授避险知识,累计惠及十余万名师生群众。从被动救援到主动设防,从单点发力到与应急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他们以科学态度为见义勇为注入专业力量。701次应急响应、124条生命被挽救、驰援河南新乡救出120余名受困群众……鲜活的数字背后,是“生命至上”的滚烫誓言。
救生队的价值,在于其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城市肌理,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机组成。近年来,汉滨区为其消除后顾之忧,完善见义勇为保障措施,配备救生艇、购买意外险、提供办公场所。社会力量不缺席,企业捐赠装备、群众出人出力。政策支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三重合力,让民间善举升华为“水上救援力量”的可靠支撑——这正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治理理念的鲜活实践。
他们的义举亦如星辰,照亮道德的天空。救生队伍中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5人获“陕西好人”称号,队长周云康更是荣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称号。汉滨区委专门发文号召全区学习其“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担当与“善行义举、无私奉献”的情操。这些来自官方与民间的双重礼赞,让英雄的热血不冷,让行善的土壤愈发肥沃,让见义勇为之风在秦巴山水间浩荡生长。
由286人组成的汉江志愿者救生队,本是街头巷尾的寻常身影,却在危急时刻为他人筑起生命的屏障。他们虽然职业各异、民族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他们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汉江浩荡,奔涌不息。志愿者们以九年坚守在湍急江水中悄然织就一张温暖的大网,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身姿,正是安康最动人的精神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