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魏涛 王旭 陈楚珺
立秋过后,秦巴大地暑气渐消,但发展热潮涌动。一季度跑出“开门红”后,安康经济再交亮眼“答卷”: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9%。
这份成绩单背后,凝结着全市上下“一盘棋”真抓实干与拼搏进取的汗水。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以来,全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五个坚持”思路目标,围绕“四个经济”重点任务,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强力落实“七个加力提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高效务实举措促进经济全面提升。
营商环境更优,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没想到只需在一个窗口提交一次材料,当天就拿到了两个证,太方便了!”日前,紫阳县兔哥运输有限公司在紫阳县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通过“高效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集成服务,仅用1天时间便顺利完成了道路普通货物运输经营许可申请,还同步领取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道路运输证》。
这一幕是我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以减少审批、优化监管、强化服务、降低成本为重点,围绕《安康市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2025工作方案》5方面29项任务,以“小切口”改革为突破口,持续巩固营商环境优势,助力经营主体轻装上阵。
问需于企,上门服务。上半年,我市走访市、县(市、区)重点项目630余个,制定“一企一策”241个。全市聚焦企业、项目、招商开展“亲商助企日”活动400场次,收集问题904条,解决问题779条,正在推进127条。12345热线共收到营商环境类问题来电1091件,办结率100%,回访满意率99.14%。
应对外贸形势新变化,安康坚持政策兑现、助企纾困、专班服务多措并举,以扩大外贸新主体培育为主要抓手,补增量、优结构、提质量,并会同市税务局、中信保、进出口银行等优化外贸服务,全力破解外贸企业出口退税、信保融资等难点问题。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22亿元,安康无水港出口1952标准箱。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4.12亿元,较年初增长16.08%,贷款户数6.68万户,较年初增加5878户。
安康在全省首创《安康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流程和文书适用办法》。法院系统推动破产审判从“重破产清算”向“重企业挽救”转变,成功办理“宁陕森林大酒店”“旬阳中泱都荟”等破产重组项目。上半年,全市处理劳动争议400余件,全市两级法院受理民商事案件10655件,办结9053件,让公平正义成为营商环境最坚实的后盾。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让更多人想创业、敢创业、爱创业。在第四届“金融活水润安康”主题活动中,我市共计签约项目33个、金额93.55亿元。据市场监管部门统计,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11441户,其中新登记各类企业3079户。6月末,全市各类经营主体达29.26万户,其中各类企业6.17万户,增长4.6%。
重大项目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优质的营商环境为项目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S213凤凰山隧道主洞贯通试通行、安康中心城区滨江慢行系统修复一期工程顺利交工通过验收、安岚高速岚皋至陕渝界段桥面铺装超过90%……
1月至6月,安康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56亿元,投资完成率64.3%。其中,298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5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3.6%。306个新建项目开工300个,开工率98.4%。
从“一枚印章管审批”到“证照分离”全覆盖,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从“重监管”到“重服务”,安康市以28项“小切口”改革为突破口,3项创新做法入选全省2025年第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并在全省复制推广,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
千亿产业集群壮大,重点产业链版图焕新
在距离安康城区60公里外的安康太伦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在工人们的有序操作下,一件件成品从生产线上鱼贯而出。
“我们与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掌握了生产大规格特种石墨高成品率的关键工艺控制技术。”该公司总经理何仁慧说。
作为国内首家实现“自焙电极+新能源炭板+高端特种石墨”循环利用的制造商,该公司从2021年成立至今,专攻特种石墨材料生产研发,目前年产10万吨电极糊及5000吨高性能特种石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二期满产达效后,公司研发的等静压石墨将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电火花加工等领域,预计亩均产值约1600万元。
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安康并非个例。截至上半年,新型材料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7.7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23.6%,与富硒产品、生态旅游产业共同构成了支撑安康高质量发展的“铁三角”。
这一产业格局的形成,正是安康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富硒产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安康市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高起点谋划、高效率推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具有安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富硒产业领域,安康将独特的硒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龙王泉富硒矿泉水有限公司通过独创的“一种用于食品添加的高含硒水的浓缩方法”,将富硒水的硒含量提高20倍至30倍,并降低能耗99%;《2025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安康富硒茶入选品牌价值TOP20,位列全国第14;复原研发的世界上最早的茶——秦汉古茶,被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泰斗陈宗懋先生赞誉为“丝路瑰宝”……
目前,全市富硒相关领域注册商标达144件,地理标志商标1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件,104个产品获得安康市富硒食品产品专用标志认证。累计培育富硒产业科技型企业348家、高新技术企业157家,开发出富硒产品300多个。
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产业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岚皋,“村BA”篮球赛以一场赛事带火一座城,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在汉滨,环瀛湖茶产业带风景如画、游客众多;在紫阳,旋律优美的民歌让游客感受到安康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生动实践,正是安康推进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安康深入推进“旅游+”“康养+”深度融合,拓展“非遗+”“赛事+”“科技+”等新场景新业态,打造秦岭山地度假游等十余条精品线路,推出文化演艺与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全市接待国内游客数、游客总花费保持高位增长。2023年以来,安康谋划涉旅项目1090个,完成投资533亿元,今年落地招商项目20个,到位资金2.78亿元,争取中省资金3050万元,新增国家4A级景区7家、3A级景区21家,形成市域景区景点、旅游镇村、山居民宿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如今,安康通过富硒产品的精深加工、新型材料的创新突破、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逐步构建起具有安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人才“活水”奔涌,新质生产力势能澎湃
华灯初上,安康高新区万达广场室内招聘展区已汇聚人气。这场创新求职体验的人才夜市于7月底“开市”,将持续至9月末收官。其间我市还将接续推出多场特色招聘活动,以灯火为媒搭建才企对接平台。这正是我市以人才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鲜活写照。
近年来,我市构建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安康市大力吸引人才人口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建设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优秀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安康市高层次和紧缺特殊人才引进办法》《关于深化职称改革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的若干措施》《安康市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工作方案》等制度,为人才发展筑牢政策根基。
在编制资源调配方面,争取省委编办下达2024年人才编制“周转池”计划109名,指导7个县统筹设置县级人才编制“周转池”267名,全年成功引进各类人才158名。通过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施编制备案管理、人员统筹使用制度,坚持全员聘用、唯才是用、岗位管理,打通干部流动晋升通道,全年累计完成市县两级高层次人才引进上编162名,切实构筑起建设“幸福安康”的人才智力“强磁场”。
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获批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秦创原安康富硒产业高能级科创孵化器、富硒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三大省级科创平台,争取专项资金1600万元。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1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级4个,公共实训基地3个;建成各类创业孵化载体93家,在孵创业实体达2091家。
以活动为载体激活人才动能,2024年市科技局实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项目45项,安排专项资金175万元。成功举办“智汇秦创原·赋能新发展”安康市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团队聘任仪式暨人才项目洽谈会、“科教赋能·携手共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走进安康助力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活动,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沃土育新苗,硕果满枝头。近年来,我市组建省市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4支,立项市级人才项目45项,省级创新人才入选10人创历史新高。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2318人、“三区”科技人才188名,选派规模位居全省首位。
全市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5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1人、省级中青年专家5人、省“三五人才”一二层次16人、重点领域拔尖人才1人、省特支计划人才20人次、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60人次,这些人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6.5万人、技能人才21.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6万人),人才基数持续扩大,形成支撑各行业发展的“人才活水”,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储备。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4项科技成果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效显著,安康学院、安康市农科院两家试点单位单列管理335项科技成果,完成转化60项,向成果完成人兑付转化收益266.4万元。
企业培育成效突出。全年新增省级上市后备企业4户、“新三板”挂牌企业1户,陕股交挂牌企业累计达92户(其中秦创原专区15户)。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家、知识产权贯标企业12家,省级专利导航基地1家,入选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库19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362家、省瞪羚(潜在)企业4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2家,同比分别增长54.7%、69.23%、53%。
富硒产业领域表现尤为亮眼。获批2024年度秦创原富硒产业创新聚集区“四链”融合项目29项,资金1680万元,立项数量与资金规模位居全省聚集区前列。实施富硒产业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10.5亿元,新认定富硒类瞪羚(潜在瞪羚)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1家。目前,创新聚集区“一心五区”已汇聚高新技术企业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2家、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22个,富硒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