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张晶晶
立秋时节,走进秦巴山区的紫阳县毛坝镇,你会眼前一亮:网红打卡地和现代农业大棚,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山间;数字化平台的大屏幕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大事小情,一目了然;党群服务中心里,办事群众脸上都带着笑。这个“红色小镇”,正像破茧的蝴蝶,焕发出新的生机。
毛坝镇的探索,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它巧妙地将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融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红色基因激发了文旅产业的活力,绿色资源孕育了特色经济,党群齐心协力,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立体诗行。
关坪山茶园
红色引擎,激活振兴强动能
今年以来,毛坝镇深挖“红色文化富矿”,对红一纵队战斗遗址、刘伯承元帅南昌起义途经地等红色遗存进行系统保护与修缮,让历史烽烟中的红色地标重绽时代光芒。通过精心串联竹山村大红岩、竹山党性教育基地等节点,成功打造覆盖瓦滩、鲁家、竹山三村的木兰峡区域红色文化党建示范带,形成红色文化传承的立体网络。
依托木兰峡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该镇完善文旅配套,新建旅游码头、星空露营基地等设施,开发水上观光、生态休闲等特色业态,构建起“红绿交融”的文旅服务链条。围绕“寻红色印记、溯木兰文脉、品山野至味、居农家小院”主题,精心设计多条精品红色文旅线路,将红色教育、生态体验、民俗文化有机串联,有效激活生态旅游经济,持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截至目前,红色文化党建示范带已累计接待7批次县级单位观摩学习,开展专题宣讲7场,组织讲解员走进党校、县级以上机关宣讲竹山红色故事5场,吸引游客超3000人次,初步构建起红色文化引领、绿色生态支撑、多元业态融合的乡村振兴实践体系。
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毛坝镇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构建“严管+厚爱”的干部管理矩阵:出台《毛坝镇从严管理干部十条措施》《毛坝镇关心关爱机关干部十条措施》《毛坝镇乡村振兴工作队管理制度(试行)》《毛坝镇机关干部学习办法》四项制度,形成“制度约束+人文关怀”的双向驱动;推行“集中学+实践学”双轨机制,实现业务专责与包村职责分离,推动人岗相适、才尽其用。为乡村振兴锻造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能胜的铁军队伍。
绿色生金,铺就富民增收路
骄阳漫过毛坝关坪山山头时,正在创建AAA级景区的盘厢水寨,游客已经络绎不绝。
“水清澈舒服,饭菜更是地道,下次一定带朋友再来!”游客贾女士满意地说。
盘厢水寨
2025年紫阳县夏季文旅促消费活动启动后的首个周末,毛坝镇盘厢河流域游客流量持续攀升,两日累计接待游客超2300人次,在地消费金额约15.4万元;此次活动毛坝镇通过文共体建设储备的人才资源,组织了各种文艺表演和趣味游戏,为这处“宝藏地”增添了更多吸引力。
毛坝镇立足盘厢河资源禀赋,以观音村为中轴,带动腰庄村,逐步辐射干沙、岔河等村,在文旅产业发展上共享资源优势、凝聚发展合力,着力打造盘厢河区域水经济发展带,通过开展溯溪越野、水上拔河、捉鸭子等系列夏亲水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消费,实现村集体和群众稳定增收。
走进紫阳县华会实业有限公司艾草加工厂,浓郁的艾草香扑面而来。车间里,乡亲们围着生产线忙碌:工人操作设备提绒,艾绒如金絮落下;自动卷条机运转,艾条渐成;包装区工人将成品装入礼盒,艾草产品列队待发。负责人王华正俯身生产线旁,手把手教新工人提绒技巧,额角冒汗、专注投入。
“我们现在有50多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今年上半年线上主推“紫稀艾”销售额500万元,线下代工、贴牌销售额800万元。我们正在办理一类医疗器械许可证,下一步打算生产膏药等产品,工厂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提起艾草产业王华侃侃而谈。
毛坝镇以华会实业为链主企业,联动鑫山花椒厂、藤维佳公司,围绕足浴包、足浴液、足浴药等产品,实现链条发展。积极培育鲜农庄园区为中药材种植基地,不断补链强链。加快速达大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形成“种植+生产+销售+仓储”体系化产业链条,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形成主导产业链带动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
厚植沃土,涵养发展新活力
天刚放亮,毛坝镇温家坪村仓储物流周转中心建设项目工地已经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机械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程车辆往来穿梭。
“该项目立足于任河片区,成为仓储物流集散的中心枢纽,其影响将逐步辐射全县,以及周边镇巴、万源等地。项目建成后,能有效提升商品流通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也能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道。
毛坝镇围绕全县“4+3”产业链包装招商项目28个,开展宣传推介2场,签约招商项目4个,其中盘厢水寨农旅设施改造项目已建成。农产品仓储加工建设项目(一期)、百林元康养旅游综合体、秦巴大酒店等项目加速推进建设,预计12月底建成投入运营。
“我们公司新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土地规划许可证还没办下来,后续开工成问题。”“别担心,我们已协调相关部门现场核实,争取一周内给你们答复。”7月16日一大早,毛坝镇营商环境保障工作专班办公室里,紫阳县奉城粮贸有限公司负责人询问刚落话音,工作人员就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并当场联系相关部门协调对接。这样围绕企业项目手续办理的“面对面办公”,正是该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日常缩影。
速达物流园区
据了解,毛坝镇从司法所、综合与经济发展办、城乡融合发展中心、平安法治办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该专班对企业和工地展开全面走访,详细了解企业在资金周转、产品销售、手续办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在项目包装与招引、建设手续审批与办理、政府帮扶与落实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过程“保姆式”服务。今年以来,协调解决土地征用、施工手续办理、资金周转等各种实际问题17件,化解涉企矛盾纠纷3件,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当前,毛坝镇正处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关键时期,干群干劲十足。全镇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抓项目抓招商为王,优服务优环境为要,强化保障措施落实,全力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建成投产,有效扩大投资带动群众就业增收,进一步赋能生态旅游镇建设。”毛坝镇党委书记伍鹏说。
幸福底色,绘就山乡新画卷
走进瓦滩村营盘梁大院,村党支部书记李祚芳介绍道:“这里原是废弃加工厂,后成垃圾堆放处,环境堪忧。在汉江水电公司和包联部门县税务局的帮助下进行了整治,清垃圾、拆危房,村委会投入20余万元建广场、安路灯。如今傍晚老年人在此乘凉、健身,广场也成了群众议事的好地方,村民们都纷纷夸赞。”
镇村主导、群众主体、乡贤参与、部门协同,短短百余天,1310处“四乱”点位被彻底清理,75处违建应声拆除,27处残垣断壁销声匿迹,210户“净美庭院”绽放新颜。
创办于1958年的紫阳县毛坝中学,作为省级标准化完全中学,是区域教共体核心校,始终以“学生成才·教师成功”为目标,引领构建独特育人体系,2025年被评为“市级先进教育集体”,为乡村人才振兴筑牢根基;毛坝镇中心小学秉持“守拙 创新”理念,以“立竹山之根,育拔节之人”为载体,挖掘文化内涵,有效融合“五育”推进特色发展,为镇域经济和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力量;毛坝镇中心卫生院在医共体建设中成效显著,不仅致力于提升急性心梗救治效率,其眼科、口腔科、中医馆等特色科室已远近闻名,同时积极融入基层治理,为筑牢乡村振兴健康基石持续发力。
法治的阳光悄悄照进毛坝镇每个角落,“老支书+政法单位”听民意解难题,让乡村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贺永品在送孙女上学的路上,被货车后备厢撞伤头部。社区调委会现场调解,可是当事双方是迁入集镇四期安置点的外村住户,因不熟悉社区干部而拒绝调解。“老支书”调解团介入,经过3个小时的调解,最终磨合出了合理的调解方案。这种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老支书”调解团持续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成功调解147件,有效填补了移民搬迁、留守老人这两大群体社会治理机制的“空隙”,其工作法荣获陕西省“枫桥经验”典型案例。
毛坝镇用“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秘方,把一件件民生事办得顺民心、合民意,让乡村既有市场经济的繁荣,又守得住烟火气的踏实安宁。
如今这片土地上,发展热潮与幸福气息交织涌动,奋斗者们正以实干精神书写好“毛坝故事”,用智慧汗水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高效的振兴图景,践行着新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