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安康
安康市地域文化浅析 山水交融的多元文化图景
2025-08-15  来源:本站原创

□ 付波AwA安康新闻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安康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康人民的精神宝库。挖掘、保护、传承好地域文化,对于凝聚全市人民精神力量,建设崇德向上的幸福安康具有重要意义。安康文化的“自信”在哪?如何挖掘?本文将从文化地理基底、文化特质解析、文化符号体系、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四个维度,探析安康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AwA安康新闻网

文化地理基底AwA安康新闻网

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汉江中上游,作为陕南文化核心承载地,“秦头楚尾”的地理格局与“南北过渡”的生态特征,孕育出独特地域文化体系,其文化基因兼具秦陇文化的厚重、巴蜀文化的灵动,更在汉江滋养下形成开放包容的特质。AwA安康新闻网

(一)山河形胜,地理屏障与生态空间。秦岭和大巴山构成安康南北地理分界,形成“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立体地貌。秦岭阻挡北方冷空气,大巴山减缓南方湿热气候北侵,使安康兼具亚热带与温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5-17℃,年降水量1050毫米,无霜期253天,成为南北动植物交汇“基因库”,拥有3300余种植物和790余种野生动物,包括大熊猫、朱鹮等珍稀物种。汉江在安康境内流长340公里,年均径流量262亿立方米,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的63%,74条较大支流与9条大型支流交织成密集水网,形成河谷走廊,成为农耕与交通核心地带,水质常年保持国家Ⅱ类标准,是重要水源涵养区。独特地理环境催生“依山而居、临水而兴”的聚落文化。汉滨区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多“临河而建”;为抵御匪患,人们利用山势建造防御性寨堡,如汉滨区双龙镇“四大古寨”、岚皋县民主镇全胜寨等,这些村落兼具农耕文明与军事防御功能,保留清代古建筑与移民文化痕迹,“临水设寨,依山筑城”传统在旬阳蜀河古镇等仍可见。AwA安康新闻网

(二)交通枢纽地位,古道上的文明碰撞。安康是古代子午道等蜀道系统“咽喉”,为南北商旅必经之地。茶马互市中,北方皮毛、药材与南方丝绸、茶叶在汉江沿线码头交汇,石泉出土的西汉“鎏金铜蚕”印证了安康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悠远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新区域划分让安康具备“一市连四省”“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优势。AwA安康新闻网

(三)移民走廊,文化基因的混血重构。安康移民主要分两个阶段:明清“湖广填陕南”移民潮中,接纳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移民,形成“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文化多样性,清乾隆至道光年间,陕南人口激增,安康成为移民主要聚居地;三线建设时期(20世纪60至70年代),因战略需要接纳全国建设者,推动工业与基础设施发展。移民带来建筑、饮食、民俗、语言等方面的融合重构,在各县(市、区)群众生产生活中均有体现。AwA安康新闻网

文化特质解析AwA安康新闻网

安康文化丰富多元,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多元并存、清灵婉约是其基本特征,作为秦巴汉水间的明珠,拥有多元历史文化、独特民俗文化和富集旅游文化资源,最明显的文化特质体现在三个方面:AwA安康新闻网

(一)汉水文化核心区。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一是航运文明遗存。安康水上航运历史悠久,汉朝建水运码头、设港口,明清时期安康港成为连接长江流域商贸往来的黄金水道,蚕丝、茶叶等土特产运出与日用品运入均靠水路,成为汉江第一港。汉江号子、船帮规约和码头文化是航运文明的代表,南来北往的船只和人员使安康码头成为秦、楚、巴蜀等地多元文化交汇地,旬阳蜀河古镇、白河河街等为代表性码头。2015年建成的旬阳汉江航运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内河航运博物馆及汉江流域第一家航运博物馆,详细展示了汉江航运文化。二是生态智慧结晶。安康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生态,让各地群众在生存实践中形成独特生产生活方式,如移民带来的开挖梯田技术,建造库塘、沟渠等水利设施技术及渔猎技艺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对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作用重大,汉阴县漩涡镇凤堰梯田还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AwA安康新闻网

(二)秦巴文化融合带。主要在三个方面融合较为明显:一是语言混杂多样。安康处于四省(市)交界,有“秦头楚尾”之称,因历史上交通闭塞、行政权力难及、居民生活范围窄,形成复杂方言现象,存在巴蜀方言(西南官话)、关中方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湘语、赣语、客家话等多种方言混合使用情况。中原官话关中方言以汉滨区为代表,分布于流水镇以东、白河县城以西汉江两岸等区域,使用人数约120多万人,占总人口42%;西南官话以紫阳城关话等为代表,分布在南部和西北部,使用人口约110万人,占36%;江淮官话区以平利、白河南山话为代表,分布于东部,使用人口约60万人,占20%;此外还有湘语方言(约3万人使用)、赣语方言(约1.5万人使用)、八仙话(约3万人使用)、客家话(汉阴县漩涡镇金星村)。二是建筑文化混融。移民带来的徽派、荆楚、湖湘等建筑风格与本地自然环境结合,形成兼容并蓄的建筑文化,体现在关中四合院与干栏式建筑的结合创新上。安康多雨湿润气候和山地地形,要求传统建筑兼具防潮、通风与地形适应性,为两种建筑融合提供现实需求。部分老院子借鉴干栏式建筑架空设计,用木柱或石础抬高地基增强防潮性,同时保留四合院中轴对称布局,如汉阴县冯家堡子、岚皋县周氏武学馆等院落依山而建,通过梯田式台基调节地形高差,兼具防御性与居住舒适性。三是民俗艺术共生。汉调二黄与秦腔、京剧存在互动影响。汉调二黄系秦中古调戏曲声腔,又称秦腔、西秦腔等,起源古都长安,是京剧主要声腔剧种之一,明末清初以“西秦腔二犯”流传各地,清初期盛行于陕西汉中、安康等地,形成关中、汉中、安康和商洛四大地域流派。安康派汉调二黄主要由清乾隆元年西安乾胜班和乾隆中期西安泰来班直接传播,清咸丰十年湖北房县瑞仁班入陕留居安康,开办科班,艺人传继至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安康成立专业汉调二黄剧团时改称汉剧,民间仍习称二黄等。安康学者束文寿《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获王国维戏曲论文奖,证实汉剧对京剧的影响,得到戏曲史研究界认可。AwA安康新闻网

(三)移民文化博物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一是会馆文化集群。会馆文化是安康多元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现存北五省会馆、武昌会馆等18处清代移民会馆。明清时期,各地商人为便于在安康开展商业活动、联络乡情、维护利益,在汉江沿线重镇修建会馆。紫阳县向阳镇瓦房店会馆群和蜀河古镇黄州会馆较具代表性。北五省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由陕西、山西等五地客商分期建造,为砖木结构,沿南北中轴线建有戏楼、观戏楼等,形成三进封闭院落,占地1300平方米,馆内壁画是陕西境内最大清代建筑壁画,艺术水平高,内容含《桃园三结义》等,传递孝、义等传统美德,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旬阳县蜀河古镇黄州会馆由清代“黄帮”商贾始建于清代中期,同治十二年完工,建筑坐西北、面东南,面对蜀河,南临汉江,背依山坡,依地形作台阶式上升,主体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体现南方建筑特色,2003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饮食文化融合。安康饮食受气候、移民文化、商贸交流等影响,融合关中、川渝、湘鄂等风味,形成自身特色,美食种类多、口味多样。安康蒸面是特色代表小吃,口感柔软醇香,搭配特制醋汤等,刺激食欲;紫阳蒸盆子发源于紫阳县汉王镇,传说始创于汉代刘邦时期,选材考究,肉质软烂,汤汁浓郁;汉阴炕炕馍起源于宋朝,以味道纯正等著称,油酥是其灵魂,2019年起被东航指定为航空食品。此外还有蜀河八大件、白河三点水等特色美食。三是家族文化重构。族谱编修与祠堂建筑在安康家族文化认同再造中作用重要。通过收集家族世系资料等,明确家族起源、迁徙历程和发展脉络,增强家族成员归属感,如有的家族通过族谱知晓祖先明清时从湖广移民而来。AwA安康新闻网

文化符号体系AwA安康新闻网

文化符号是彰显地方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最能体现安康文化符号的有三个方面:AwA安康新闻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矩阵。安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构成庞大非遗矩阵,现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旬阳民歌。汉调二黄20世纪90年代受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冲击陷入低谷,仅安康汉剧团坚守,后在省市支持下,汉滨区启动保护计划,培养接班人、编纂资料、改进设施等,使其复苏,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去年还制定《安康市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强化保护。紫阳民歌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现曲目达5028首,编印成册828首,体裁包括号子、山歌和小调等,紫阳县被原文化部命名为“民歌之乡”。平利弦子腔2011年5月23日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平利县文化馆、红旗剧团获保护单位资格。旬阳民歌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分号子、山歌等四类,2014年11月11日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安康有4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安康道情、汉阴皮影等。安康道情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汉滨区恒口镇货郎赖世魁融合汉调二黄、秦腔和碗碗腔形成新皮影戏唱腔,后得名“安康道情”。当前,市上将道情皮影戏列入财政购买公共演出服务项目,汉滨区制定激励机制鼓励传承,汉阴县将其与旅游结合提升影响力。截至2024年底,全市有市级非遗项目237项,县级非遗457项。以龙舟节、社火表演为代表的民俗活动活态传承。安康龙舟节起源于东汉末年,至今有近2000年历史,2000年起已举办25届,形成文化品牌,近年还举办富硒产品博览会等活动吸引投资商和游客。安康社火表演集舞蹈、戏曲等为一体,今年2月1日至12日举办的社火大赛暨非遗展演活动获央视四次报道。AwA安康新闻网

(二)物质文化地标群。安康有丰富物质文化遗产,极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遗址等。代表性的有:汉滨东关街区、白河桥儿沟等历史文化街区;后柳水乡、蜀河古镇等特色村落;安康博物馆、汉阴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等汉水博物馆群;史密簋、西汉鎏金铜蚕等珍贵文物,这些是安康文化的根和魂,需严格保护传承。AwA安康新闻网

(三)生态文化景观带。安康自然生态资源丰富,蕴含悠久人文历史,形成诸多生态与文化结合的景观。瀛湖是著名景点,湿地不仅是自然景观宝库,还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南宫山有冰川遗迹、云海等自然景观。化龙山有“巴山屋脊”之称,有原始森林风光和神秘文化,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自然博物馆,2023年11月30日,其兽类鸟类及昆虫重要栖息地入选《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各县区依托生态文化资源开发景区,如石泉云雾山、岚皋千层河、平利桃花溪等,均为A级旅游景区。AwA安康新闻网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AwA安康新闻网

近年来,安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AwA安康新闻网

(一)规划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2022年,安康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2—2030),以文塑旅、文旅融合,明确思路目标和空间布局。总体目标是以纯净生态为基底,以秦巴山水、汉水文化为核心,以荟萃南北的民俗风情为特色,以富硒产业、康养产业等绿色循环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为延伸,打造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格局构建“一心·两廊·三区”的“123”布局:“一心”为幸福安康城,依托资源谋划“瀛湖、中心城、安康湖”一体化,形成中心城区发展核;“两廊”为秦巴一号风景廊和汉水人文风景廊;“三区”为秦岭之心森林康养体验区、汉水之滨文旅康养休闲区、巴山之巅生态康养运动区。AwA安康新闻网

(二)文化产业持续发展。一是重规划建体系。编制多项规划,出台系列文件,形成“1+N”政策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二是重培育强主体。落实省“十百千”工程,实施“双十双百”工程,截至2024年底,有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0个、示范基地15个等,文化产业市场主体4280家,同比增长6.28%,去年新增规上文化企业9家。三是重融合提升质效。聚焦“文化+”,推动产业融合。“文化+农业”打造一批农文旅综合体;“文化+体育”举办多项品牌赛事;“文化+影视”发挥双向赋能作用,多部影视剧在安康取景,“影视剧拍摄地+旅游”效应凸显。AwA安康新闻网

(三)文旅融合深入推进。一是品牌创建成果显著。建成5个省级、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恒口毛绒玩具工业旅游基地创建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石泉秦巴老街成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9个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二是产品供给提质增效。赛事旅游成新亮点,非遗与旅游融合,建成50余个市级以上非遗工坊,打造文旅演艺项目。三是以文塑旅融合发展。打造四季旅游品牌,2024年开展各类主题文旅活动5488场次,举办赛事273场次,旅游接待5337万人次,游客总花费289.7亿元,分别增长15.1%、15.6%,新增多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宁陕森林康养入选全国典型案例,瀛湖建成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凤堰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四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高。建成“文化安康”数字平台,打造系列活动品牌,多个场馆建成或改造,建成48个“安康阅读吧”、56个村史馆,推进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2024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411场次,服务1579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0.2%、28.2%。AwA安康新闻网

安康地域文化呈现山水共构、南北交融、古今贯通的特征,是守护秦巴生态屏障的文化样本和研究中国内陆移民文化的活态标本。我们要积极推进安康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秦巴明珠”绽放更璀璨的人文光彩,让幸福安康因文化浸润更加美好!AwA安康新闻网

 AwA安康新闻网

AwA安康新闻网


编者按:8月11日,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在西安举行。全会立足新起点,吹响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奋进号角,审议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为我们擘画了新时代陕西文化繁荣发展的宏伟蓝图。文化强省之基,在于深根文化沃土,打造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安康市地域文化浅析——山水交融的多元文化图景》一文,正是对这一战略部署的生动注解。当前,全省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全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安康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为全省提供了“守护生态屏障的文化样本”和“研究内陆移民文化的活态标本”,其经验值得借鉴。我们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像呵护安康“秦巴明珠”的文化光华一样,珍视并激发金州大地每一处地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区域竞争优势,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安康力量。AwA安康新闻网

 AwA安康新闻网

责编:王慧芳|一审:许安|二审:田丕
终审:张俊